一个追梦的年青人,带着执着与担当,脚踏实地地迈向远方。他甘于寂寞、敢于承担、勤于进取。他的身上,有我校众多青年学术工作者的影子。他,就是材化学院青年教师闫俊。
百分之一的灵感
“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在“请求相形见绌”的领域,百分之一的灵感对于科研工作来说,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发现科研灵感、拓展学术视野,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追求的目标。
谈到自己的研究领域,闫俊兴致勃勃:“与一般的锂电池相比,超级电容器拥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使用寿命长、使用温度范围宽、安全无污染等等优点。因此,超级电容器在混合动力汽车、便携式电子设备、航空航天、军事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闫俊努力在该领域中取得突破。对于他来说,每天在数据库中查找、阅读、记录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文献、了解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是他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在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只有保持做学术的耐心和搞科研的灵气,才能有所成就。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充分了解别人的工作,才能产生灵感,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不做无用功。”换言之,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知道别人在做什么”,才能看得更高,行得更远。
在闫俊看来,学术会议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在学术会议上,通过面对面地交流、讨论,能使参与者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产生更多的灵感;同时,可以使部分参与者认清差距,弥补知识的不足,开阔视野,从而更好地沉下心潜心做研究”。他希望学校能够大力资助优秀的青年学术工作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才能做一些更好的东西。”
“笨孩子”的执着
“从小,家里人就说我比较笨”,但这位“笨孩子”的自嘲,并没有掩盖他在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这些奖项的背后,正是“笨孩子”的坚持与执着,也恰好印证了闫俊最喜欢的那句话——成功源自坚持,执着创造奇迹。
作为基础研究的工作者,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科研的冷板凳,才能有所收获。他把科研当成了最大的兴趣。从早上8点,到晚上10点,除了午休,他每天“泡”在实验室的时间都超过10个小时,不是看文献,就是做实验。
“在科学的领地,个性是只有那些全心服膺他的学科要求的人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闫俊具备了典型的基础研究科研工作者的个性:沉浸在自己的学术工作中,远离浮躁,不苟言谈,通过专业化的操作,服务于有关自我和事实间关系的思考。在闫俊看来,严谨求实的态度,是学术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求真,是科学的必然要求。他就像是一个执着的奔跑者,无需观众的掌声与鲜花,只是奋力向前。
优秀团队的养分
“有时做出的实验数据并没有那么理想,范壮军老师总能独辟蹊径地去恰当地利用它。”在闫俊所在的团队,几乎没有任何数据是完全没有用处的。“变废为宝”的能力使得实验室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闫俊发表的论文也在学术界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他陆续在AdvancedMaterials、ACSNano、AdvancedEnergyMaterials、AdvancedFunctionalMaterials、Carbon等国际期刊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SCI累计引用1856次,11篇论文入选ESITOP1%高被引论文,5篇论文入选ESITOP1‰热点论文。
一个人航行,可能走得很快,但在一个团队中,才能行得更远。依托于教育部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课题组的基础上,材化学院于去年组建了先进炭材料研究所。研究团队的成员,均为年富力强,并已取得一定学术成绩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在研究所中,闫俊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得到了每一位成员的帮助。如今,他已经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士后基金、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金、黑龙江省博士后基金等项目。正是有了团队的支持和帮助,闫俊才有信心做一个徜徉在科研海洋中的航行者。
回想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的奖项,闫俊仍然记忆深刻。那是材化学院获得的第一个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项。“我要感谢学校和学院为我提供的平台,也要感谢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没有学校的关心和老师的帮助,就没有这项荣誉。”
导师张密林教授、指导老师范壮军教授、课题组的魏彤教授“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闫俊不仅从老师们的身上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学术思想、尖端的科研立意,也学到了如何为人,如何处事。
80后的担当
“80后的教师在学校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在教学方面有着优异的表现,但作为学术工作的新生力量,我们还要承担起科研重担。”作为一名80后,闫俊有着青年人的热情和干劲,也有着一名学术工作者的担当与责任。“我们对国家的建设、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搞科研的黄金期是35岁之前,我有很强的紧迫感。”尽管把周末的一场2个小时的电影视为奢侈的享受,尽管今年才32岁,闫俊却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别人看来枯燥的基础研究,他却乐在其中;别人都在讨论旅行和世界杯,他却对实验室里的孤独甘之如饴;还要挤出家庭时间、牺牲休息时间,帮助学生打开通往科研世界的大门……
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念,忙碌的闫俊一直在通往真理的路上,浇水施肥,静等花开。他从未去刻意寻求风景,但在风雨兼程中,我们已经见识到美丽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