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增强学校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为目标,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学校“十二五”国际交流合作成绩斐然。以瞄准创新研究型大学和打造世界一流学校为目标,不断提高学校“三海一核”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提升学校国际声誉和学术影响,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十三五”大有可为。本期三版将从国际化视角推出《站在“五年”奔向一流》专版,回顾成绩,展望未来。
“十二五” 回眸——五年开放合作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制度创新◆院系自主◆项目牵引
总体目标
提升学校综合国际竞争能力
◆推动国际化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转变
◆实现国际交流与合作由自发向自觉,被动向主动,零散向系统,盲目向有序,借鉴向创新的转型
◆实现师资队伍结构、学科专业竞争力、国际化人才培养竞争力、科研国际合作水平的升级
建设成效
师资队伍
(一)重点加强高端智力引进,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
◆通过国家公派和学校公派等渠道,选派258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开展长期进修与合作研究,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显著提升。
蓝色-短期出国教师人数;橘红-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人数;折线-具有一年以上国外研修经历教师比例
◆3个国家级“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海洋工程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韦伯斯特领衔的深海工程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核动力专家吉川荣和领衔的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肯·格拉坦领衔的微结构光纤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科学研究
(二)国际科技合作快速发展,学校学术声誉不断提升
成立数值水池国际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来自中、美、英、法、日等14位船舶水动力学领域国际顶级专家组成,为规划数字化水池完整的系统构成,构建适应不同用户的数字化水池应用平台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对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国际组织
成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国际科技合作组织(ICNAME),成员涵盖11个国家的55家机构,成为推动世界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全方位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人才培养
(三)提升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我校建立核教育与培训中心,为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培养人才。我国由核能人才培养受援国变为援助国,为国际社会核能与核安全教育做出贡献,受到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天野之弥高度认可。
天野之弥高度评价我校贡献天野之弥高度评价我校贡献
学科发展
(四)学科国际合作持续推进,相关专业实现国际对接
◆成立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顾问委员会,汇聚15位国际著名专家学者,为推进学校核学科建设、促进我国核科技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十二五”期间,围绕学科建设主办51个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7门研究生课程被确立为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研究生课程。新增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研究生课程。
(五)留学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外国留学生同期在校人数累计超过5071人,国别涵盖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5大洲87个国家。2015年留学生总数达到1258人,其中学位留学生576人,比上一年度增长34%。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