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以“故事育人”为载体,将价值观塑造融入《电路基础》课程
作者
信通学院 刘庆玲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9-04-12

分享

电路电工基础课程组是信通学院的基础课教学组,共有教师20人,承担全校电类基础课的教学,共涉及全校26个专业,102个班,在大学第三学期开设。《电路基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建校,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并重,也是一门国内外高校广泛开设的技术基础课。课程组无论在理论课教授,还是在实验实践课中,始终以“哈军工”的优秀传统严格要求自身,教书育人,务实求索。

为了让“课程思政”走进一线课堂,课程组提出切实把“立德树人”思想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电路基础》课程为载体,以在电学领域影响深远的著名人物事迹为主线,向学生传递良好的价值取向,提倡勇于探索、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精神。

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电类专业本科基础课程,《电路基础》的特色之一就是教材涉及的大部分专业术语、定理定律和单位名词,都是以电学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名来定义的。基于此,课程组提出以“电学发展史”为主线,以“故事育人”为载体,理论和实践并重,将价值观塑造融入《电路基础》课程,从师者的价值塑造、讲科学家的故事、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讲爱国主义和做强专业开展课程思政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

师者的价值塑造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水平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只有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仅仅是班主任、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工作,专业课教师同样责无旁贷。正如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所强调的,“专业教师虽然各自的学科领域不同,但育人要求是一致的,要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之中”。作为一线教师,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见面次数更多,沟通更方便,影响力也更直接。因此,课程组定期开展“电路电工基础课程思政教研会”系列活动,提升《电路基础》课程教师的思想觉悟和教育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以身作则和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科学家的故事

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对学生价值引导的内容?课程组决定从树名人卓越品质、塑自身可贵价值做起。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科学家的故事,向学生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席志红教授在讲课中就加入了对富兰克林的介绍。富兰克林出生于一个手工业者的家庭,父亲做肥皂和蜡烛,母亲生了十七个子女,他是最小的一个。家庭人口众多,经济负担沉重,很小就开始做工。在这样的厄运面前,他并没有屈服,而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以富兰克林的故事为启示,教育学生“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历史上卓越的科学家背后,可能就是带动了一个世纪、一个时代的文明和发展的事迹。历史,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凭着坚韧执着的信念和对知识的尊重、对科学的探索而推动和谱写的。

讲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

在价值取向和道德养成方面,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底蕴深长,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对学生的价值观养成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课程组教师在专业课程中,会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对学生加以引导。例如,陈凯老师在讲授《电路基础》的实验课时,给学生列举《弟子规》:“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意思是对于别人,要往好的方面劝勉,如此才能共建双方的品德;对于别人的过错,要善于劝导,如此才能共建双方的品德。这是因为在实验课上,学生常常缺乏耐心,轻视老师的引导。通过引用传统文化中的名言,陈凯老师启发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知识,尊重别人的努力,坚持真理不懈努力,才能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获得认可,收获尊重。这也正如杨士莪院士所说的“学会做研究之初,要先学会为人处事”。

讲爱国主义、热爱专业的故事

在专业课的讲授中,课程组老师会通过讲爱国故事和与专业相关的事例,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帮助学生树立专业精神。例如,在《电路基础》课程讲解互感耦合磁路时,刘庆玲老师提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故事。在《吕氏春秋》《韩非子》以及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都有记载,古代中国人利用磁石原理和地磁偏角,用磁针来辨别方向,经过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最后应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和军事等方面,促进了航海事业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刘老师以这个故事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鼓励同学们在新时代下,不忘初心,珍惜青春,肩负起历史赋予当代年轻人的使命。对于高校大学生,爱国就是热爱自己的专业。通过这样的事例,老师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寓于科学研究,寓于专业探索。

电路电工基础课程组教师在基础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环节中,不断探索课程的改革创新,以“故事育人”为载体,把价值塑造融入到《电路基础》理工科课堂中,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好“四个引路人”,让理工科课程有知识、有内涵、有底蕴,塑造当代大学生优秀的科研品质。

文章录入:B_xueying 责任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