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志刚,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校思政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曾获得“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两度获得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奖赛二等奖。主要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主持和参与省部级课题十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6部,出版著作《孝经与孝文化》《研究生漫谈社会主义改革》。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为贯彻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召开专题研讨会。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一线的高校教师,如何破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攻坚战难题,我认为,思政课教师应以“三个导向”,即成果导向、问题导向和研究导向为统领,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
成果导向
“成果标志化”,既是破解问题的手段,也是检验问题解决与否的标志。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当前思政课教学现状,就需要以多种形式的成果作为导向,化解其面临的难题。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央31号文件精神以及学校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支撑。除此,深入挖掘成果导向的意蕴,着力改革,再加上学校给予一定的条件支持,方能破解当下思政教育的难题。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曾说:“事之当革,若畏惧不前,则失时危害。”意思是,在改革之际,如果不能抓住有利时机,将会错过机遇而产生危害。
那么,如何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呢,就要以成果说话。首先,要树立一批标志性的典型人物。所谓典型人物,就是在思政课教学岗位上的那些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具备攻关的科研能力、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我们要抓住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增补委员的契机,尽力推选更多的高水平教师加入其中。同时,我们也要多给教师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适时推出一批能够冲击省级名师、龙江学者这类具有标志性成就的人物。当前,国家、学校的政策为思政课教学工作迎来了春天,思政课的教师们能否讲出精彩一课,能不能冲上教育部的平台,仍需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
其次,要塑造一批标志性的教研团队。传统的教研方式中,教师们独立备课,依靠个人教学经验积累,相互之间很少交流,不利于知识的流通和教学方式创新。教研团队是一种较好的资源共享模式,通过集体备课、交换教案、集体研讨等方式,教师可以相互学习、深入交流、推广经验,在此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实现群体共同向前发展的目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强调的便是团队合作的优势。优秀的教研团队是学校的教研工作的重要力量。
再有,要积累一批有分量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我们的思政课教师,应努力去寻找取得成果的方向。高校教师,要教好学生理论知识,更要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创造、去找寻科学的真理。教师的本身就应该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高手,没有科研支撑的思政课课堂是缺乏深度和厚重的,是让学生难以信服的,正所谓“闻其言,观其行,方能信其道”。
成果导向,引导我们要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平台上审视自己的不足,引导我们要放眼更广阔的空间去汲取精华,如果只看到眼前学校的这点资源,那无疑是“井底之蛙”,无法开拓思路,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
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思政课效果不佳,有的时候是“解疑释惑”没有做到位,既然想打赢攻坚战,必然要求“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之上,如何形成解决问题的经验和策略。
我们现在打这场思想政治课攻坚战,就是以“两分两专”(分课论治,专题教学,分段主攻,专家讲授)为总的模式与思路,以“问题导向”的专题设计为突破口。中央31号文件明确提出“注重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为什么要以“问题导向”作为“专题教学”的发端呢?总书记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曾强调“问题导向”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这启发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关键要抓住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回顾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刘云山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作用。”
可以说,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把专题定格为同学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充分“接地气”,这既需要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也需要对专题设计的独具匠心。
那么这些问题从何而来呢?问题有五大来源:一是凝炼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概括性、综合性,且通过讨论、辩论使课堂活跃起来的问题,二是教师自己的困惑,即不好讲、不清楚或不易讲清楚的问题;三是学界反对派的观点;四是社科基金等重大课题项目;五是从理论实现路径入手,对理论的解析与破解点。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可以出一本集子,比如“概论课学生百问”或“大学生思政课1001问”等,通过问题导向来引领,必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有利于破解思政课攻坚战难题。
研究导向
我们所讲的“专家讲授”,既是一个过程选择,也是一个目标选择。改变课堂“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状态,教师要成为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这是对专家的重新界定。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时,将他们定义为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人民教师承担着培养祖国栋梁之才的重任,我们不能站在讲台上浪费他们的光阴。鲁迅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图财害命”。我们也知道:“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否做到“四个正确认识”,破解“四个正确认识”的难题,要求高校老师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固然有师资、教材、课程体系方面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自信问题,自己都不信,道理都说不透彻,怎么让学生信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是不行的。
有些老师讲事实讲得精彩纷呈,而摆道理却一带而过。要成为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老师,我们就要不断研究课堂教学内容,深化专题研究,做到让学生领会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国发展的时代意义。当下,思政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要在“两分两专”改革框架下,研究好各自主攻的专题。只有沉下心来,去除浮躁,一心一意搞研究,认认真真做学问,把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到思政课课堂上来,难题才会被攻破,因为“打铁还需自身硬”。
在争夺青年、争夺未来的阵地上,作为思政课教师,任重而道远。思政课课堂之上,教师讲得费劲、学生听得没劲的情况普遍存在,注定了这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大战将异常残酷。但是,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主动以“三个导向”,即成果导向、问题导向和研究导向为方向和指引,我们就有信心能够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局面,取得攻坚战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