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7103”首告捷 深潜先驱筑梦圆
作者
罗培林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0-01-09

分享

1953年,中央军委关于在哈尓滨兴建军事工程学院的命令和对军工办学的训词,給闪耀在哈尓滨的阳光增加了特殊的能量与热度。一大批从军内、外调到哈尔滨进行军工建设的中青年们,忘我工作,开创了“边建、边教、边学”的奇迹,创建了我军历史上第一所高水平、正规化的综合性军事技术大学,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国防科技精英和元勋。现今,他们中的多数已经作古,健在者也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饮水不忘掘井人,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远留存在后人的纪念中。

哈军工分建的时候,以海军工程系为主体组建的船舶工程学院,原计划在武汉办学,被命名为武汉船舶工程学院。后因在武汉的校址未能落实,留在军工原址办学,改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成立后,秉承哈军工为国防现代化培养人才的宗旨,建院伊始就承担海军装备重大项目的研制。1970年,哈船院接到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的指示,对海军的新装备“深潜救生艇”进行预研。“深潜救生艇”是专为援救因失事而坐沉海底的潜水艇艇员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其工作性质类似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执行人员和物资的转运。但在水下,无线电工作失效,深水空间黑暗,“深潜救生艇”的援救工作难度更大。鉴于我国过去没有开展深海潜水器的研究工作,而当时发达国家对我国实行封锁,深海潜水器本身的性能以及要用的一些特种设备和材料都需要进行自主开发研究。在难以估量的困难面前,哈船院坚决执行第六机械工业部和海军的指示,以发展我国的深海潜水事业为己任,从院内各有关专业选调人员,成立“深潜救生艇研制小组”,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并在各专业指定专人,研制各种专用设备。这是哈船院建院后的一件大事,学院将专业发展与海洋开发、为海军服务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下大力气,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各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例如,为了研究深海潜水器的低速运动操纵性,学院组织力量,自行设计创建我国的第一个循环水槽,作为研制深潜救生艇的实验基地。

1971年,海军和六机部在武昌造船厂召开有多个单位参加的“深潜救生艇研制工作组(下文简称‘7103研制工作组’)成立大会”。研制组工作人员61人,武昌造船厂领导为组长,负责深潜救生艇的制造。学院派我带领学院“深潜救生艇研制小组”教师24人,参加7103研制工作组工作,我被六机部任命为7103研制工作组主持深潜救生艇设计工作的副组长(在7103深潜救生艇的设计工作期间,组内没有设立总设计师岗位,研制工作组副组长实际履行总设计师的职能)。学院老师们和研制基地(武昌船厂)及各协作单位共同艰苦奋战,于1976年完成了深潜救生艇设计,并开工生产。正当7103艇准备海上试验的时刻,因长期在基地奋战,我曾两次患胃穿孔,险些丧命;1978年就开始担任研制组副总设计师的张诵尧老师于1982年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1983年,六机部任命俞洪森老师继任张诵尧担任副总师工作。研制组成员克服武汉与哈尔滨路途遥远、长期出差等种种困难,坚持在研制基地参与深潜救生艇研制的领导工作,既源于学院对研制深潜救生艇的高度重视,也源于老师们希望为国家作贡献的使命感。

1986年6月27日《解放军报》头版报道: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完成试验,深潜救生艇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深潜技术的空白,是一项重大的科研成果,从而使我国在研制深潜救生艇的许多关键技术领域跨进了世界先进行列。1989年7103深潜救生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奖项里彰显了哈船院教师攀登科技高峰、不畏艰险的勇气和智慧,凝聚了我们十余年的心血和奉献。7103深潜救生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哈船院为国防科技攻关首战告捷,为国家的战略工程作出了杰出贡献。如今,我国深海技术领域先后出现了“三龙”,即“蛟龙”“海龙”“潜龙”深海潜水器,以及各种水下机器人。可以说,7103深潜救生艇研制是我国深海潜水器的先驱。作为研制单位的主要成员哈船院人,我为此感到无上光荣和骄傲。研制“深潜救生艇”前后花费了15年时间,很多时间是用来对自主研制的新装艇设备进行改进,由此可见研制工作之艰辛。

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以来,秉承哈军工为国防现代化培养人才的宗旨,明确提出“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现如今在原军工操场的北端,屹立着陈赓院长的全身塑像,他注视着军工的后人,继续发扬陈赓院长的办学风格,在世界科技竞争的赛场上,勇争一流,为振兴我国国防科技再立新功。现如今,学校在机器人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船舶配套技术、水声技术诸领域,取得一批国内外领先的研究成果,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进入一流建设行列,是我国“三海一核”领域重要人才储备库和科学研究基地。这些,都是一脉相承哈军工、哈船院,为国防现代化服务宗旨的见证。

新时代、新征程,哈尔滨工程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一流大学建设步伐。更为可喜的是,在“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方略指引下,学校在青岛、烟台、深圳等多地,不断拓展办学空间,校址布局更具有科学性,广大教职工多年的期盼得以实现,“陆上行舟”的办学困境得到极大改善。可以预期,“三海一核”办学特色将更加彰显,学校会因此而创造更大的辉煌。

时值65周年校庆之际,环顾四周,军工校园已是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面向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青年学子意气风发,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楼群中学习。老人在此安享晚年,感触良多。正曰:

巍巍楼宇虎啸天,军工辉煌十七年,

现代军工第一校,国防科技奇功建。

陆海空军一分六,各地开花更鲜艳,

军工大院哈船舶,国防特色宗旨绚。

“7103”首告捷,深潜先驱筑梦圆,

高屋建瓴观世界,军工精神永绵延。

学科选建双一流,三海一核特色鲜,

航母工程贡献奖,智装研发勇当先。

龙腾大洋跃无界,大道求简育人贤,

甲午硝烟沉水藏,海洋强国安万年。

(作者:罗培林,1928年生,原哈船院离休教授)

文章录入:赵琳琳 责任编辑:赵琳琳

编辑:赵琳琳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