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结果日前揭晓,我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刘喆琼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该奖项为我国青年志愿服务领域的最高荣誉。在支教期间,刘喆琼秉持“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精心备课、认真授课,组织并参与了数十次志愿公益活动,为需要帮助的孩子们送去关爱,不仅受到各级团组织和受助学校的好评,也使我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
人物简介:刘喆琼,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曾先后担任班长、校学生会副主席、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学院党支部书记等职务,现任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曾获“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共青团干部”、“吉林省优秀志愿者”、“吉林省延边州志愿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
“应该用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刘喆琼出生于教育世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从小对教育事业充满向往,也乐于参加各种公益活动。有一年,她跟随很多大学生一起到农民工小学开展志愿活动,看到大哥哥、大姐姐们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为孩子们传授知识,那时还没有“支教”概念的她,就对这些大学生心生敬佩和崇拜。上大学后,刘喆琼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校园活动,在校电视台担任记者和多次主持学校大型活动的经历练就了她的好口才,她觉得“应该用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2012年10月,在家人的支持下,刘喆琼报名参加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并被任命为支教团团长。“你们是去做事儿的,不是去作秀的。”刘喆琼出征仪式上,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的话,深深种在了的心里。面对未知的支教生活,她坚定从容,充满期待。
“老师,我不哭,你也别哭”
2013年8月13日清晨,伴随着轰隆隆的声响,列车带着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吉林队的6名成员驶入了延边州。在团县委和教育局的安排下,刘喆琼来到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担任学前班班主任。这个安排让刘喆琼有点措手不及,因为来汪清之前,她准备的都是如何给小学生授课,学习的是小学生的心理。突然要接手44名不满6周岁的幼儿,刘喆琼有些不知所措,只能临时抱佛脚,突击恶补了一些简单的幼教知识。
在学前班第一天的工作,至今还让刘喆琼印象深刻。一大早,44名不满6岁的学龄前儿童来校报到。由于是第一天来到新的班级,很多孩子都有些害怕,好几个宝宝拉着爸爸妈妈不撒手,哭得非常伤心。刘喆琼蹲下来,耐心地哄着他们。这边哭闹的孩子还没有安慰好,那边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已经开始在教室里跑来跑去,自顾自地玩儿了起来,弄得她手忙脚乱……午休时,刘喆琼紧张的神经才略微松弛下来。想起温暖的家和快乐的校园生活,她不禁流下眼泪,甚至有些觉得自己是“自找苦吃”。正当她要打退堂鼓的时候,一双温热的小手抚上了她的脸庞,帮她擦去泪水,略带哭腔地说:“老师,我不哭,你也别哭。”孩子真诚的话语带给了刘喆琼深深的感动,她觉得自己又充满了力量,对这份充满爱的工作充满了期待。
刘喆琼与另一名班主任要负责44个孩子一天的课程、课间餐、午饭、室外活动、午休、做游戏……作为一名毫无幼教经验的大学生,繁琐的工作让她觉得有些应接不暇;当她看到其他老师很快将新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不由得心急。她积极向其他有经验的学前班老师请教,逐渐摸索到一些幼教经验和方法,开始熟悉幼儿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孩子们也渐渐顺从地遵循小刘老师的教育和引导。
“没事,有老师在”
每天早晨,刘喆琼的身影都会提前20分钟出现在教室走廊,扫地、拖地、擦窗台,然后用整洁的教室和亲切的微笑,迎接陆陆续续来到班级的幼儿。清晨,家长的一句“辛苦你了,刘老师。”和孩子一声甜甜的“刘老师,早上好”,就是她一天工作的动力。
学前班的工作有很多脏活累活,幼儿园的孩子,偶尔尿床或者拉裤子都是常有的事。没有育儿经验刘喆琼总是毫无怨言地为孩子们仔细擦洗换裤。有的孩子生病,在教室呕吐不止,吐完后,孩子不知所措地看着小刘老师,刘喆琼总是笑着说:“没事,有老师在”。打扫厕所时,她不怕脏不怕累,冲水、拖地、清刷厕池、消毒、疏通下水口……相对于其他支教志愿者,刘喆琼的工作内容更丰富,队友们笑称她是“刘妈妈”,而刘喆琼自己也很喜欢这个称呼。在她看来,她就是44名幼儿白天的“妈妈”,只有用真心、耐心和细心去对待学前班的工作,才能给孩子们最好的照顾。刘喆琼的辛劳付出,校领导和老师们都看在了眼里,对她赞赏有加。有一次,校长对她说,“刚开始把你分到学前班,我还不是很放心,现在的90后大多娇生惯养,不愿吃苦。没想到你能爱孩子,能吃苦耐劳,哈工程培养的学生素质的确过好啊!”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
第二学期,因为岗位调整,刘喆琼离开学前班,接手五、六年级的国学课和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从学前班到小学高年级,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她积极向教导处老师和高年级班主任请教教学方法。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刘喆琼搜集大量资料,精心备课,更是深刻体会到了“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这句话的道理。
国学课的主要内容是讲授经典古诗、论语、古文。在课堂上,她引导学生自主探寻这些经典的诗、句、文中所传达的深刻道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仁德”与“道义”的观念,教育他们谦和待人、严于自省。
“一起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在一次公益活动中,刘喆琼和队友来到一所乡镇小学,这里的学生大多家庭贫寒。这次活动,她看到了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要独自在家洗衣做饭,还要照顾2岁的弟弟时;听到一个家庭经济困难、身患小儿麻痹症的女孩儿怯生生地说自己想要一个粉红色的新书包;见到了一名没钱买自行车的男孩儿每天要走10公里的路上学……刘喆琼感到无比的心酸,她和队友们相约一起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在近一年的支教过程中,刘喆琼和队友开展周末课堂、七彩小屋、汇流班助一、点亮你的七彩心愿等志愿活动,累计为300余名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和家庭贫困的学生送去关爱。在帮助这些学生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志愿奉献的快乐;看到受助学生成绩提高、收获快乐、完成心愿,他们由衷地感到幸福。
“这才是年轻应有的样子”2014年4月28日,刘喆琼代表我校研究生支教团参加吉林省延边州西部计划志愿者事迹宣讲会。在报告中,她说:这一年,我在支教工作中感悟生活、体验青春,我想,这才是年轻应有的样子:从容乐观,充实洒脱。这一年,我褪去浮躁与幼稚,在奉献中砥砺品格、升华自我。这一年,我和队友携手并肩、克服困难、相互帮助、彼此鼓励,支教生涯的朝夕相处,已让我们亲如家人……回首,我庆幸自己报名参加了我校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获得了“支教志愿者”的身份,经历了一段让我毕生难忘、永远珍惜的岁月。
后记:自2009年,我校先后5批向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派遣共计34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不辱使命,努力工作,成效显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国青年志愿者“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的铮铮誓言,受到支教服务地各方的一致肯定。5批支教活动坚定了大学生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想与信念,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实现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的,刘喆琼既是支教活动走出的优秀代表,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