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80岁的机电学院教授宋伟不曾想到,一封珍藏了32年的学生来信,让已退休近20年的她备受瞩目。这还要从八五级校友返校时的那场相聚说起。
今年暑期,机电学院八五级校友集体返校时举办了一场座谈会。作为八五级学生“金属材料学专业”基础课的授课教师,宋伟欣然应邀前往。除了想跟想念的同学们畅叙师生情谊以外,她还想请学生们解答一个自己许久以来的疑问——找到一封匿名信的作者。
她从保存完好的信封中,抽出略微泛黄的信纸,缓缓展开,慢慢读起那个穿越时空、来自32年前的教师节祝福——
亲爱的宋老师:
教师节为平凡的一天增添怎样的色彩?它将牵动千家万户百万心怀。有人说,老师是小学生的上帝,中学生的保姆,大学生的导师,可您知道吗?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不仅从您身上得到了知识的甘露,也感受到了亲人的关怀,您的每一个微笑对我们都是莫大的鼓励。您在课堂上的精湛讲解和作业本上的点点批写都是您心血和爱的结晶,我们深深理解您的一片苦心,理解您的高尚师德,更理解您的勤奋自勉,如春蚕吐丝,如春风化雨,如蜡炬默默照人,追随您我们找到科学至理,也找到人间真情!
您把青春的梦幻,青春的激情都无私地献给了教育事业。在您的节日里。我们真诚地向您问一声辛苦,道一声珍重,可是没有语言能充分表达我们对您的尊敬和爱戴,正如同没有什么能比过师生的情谊。
……
85-711、712全体同学
1987年教师节
“我想找到写这封信的学生,亲自对他说声‘谢谢’,是他告诉我应该成为一名什么样的教师。”宋伟在座谈会上说道。巧合的是,“匿名信”的执笔者——85-711班班长任伟也在现场。“宋老师,真没想到您还保留着这封信,这是85-712班团支书张晓燕起草,由我执笔的。”
只见,耄耋之年的宋伟缓缓站起身,向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的任伟深鞠一躬:“我要谢谢你们,是你们告诉我一名合格老师的样子。”在场师生,无不动容。
一封匿名信,将人们的思绪带到了1987年的那个教师节。那是我国的第三个教师节,无论学生还是老师,对这个节日都没有那么强烈的“仪式感”。已经站了九年讲台的宋伟,像往常一样,将精心备课的内容为学生们一一展现。下课铃响了,一位学生递给正在收拾教案的她一个信封,匆忙中,她未及打开。回到办公室后,她拿出信来,反复读了很多遍。心中因为感动的情绪和满满的成就感而滚烫得难以平静。同时,这封信也让她陷入了沉思。
“这封信与其说是来自学生的感谢,不如说是对我的鼓励,这绝不是一封简单意义上的表扬信,孩子们是想告诉我,他们希望老师应该这样。”宋伟说。
在那之后的二十几年,每当自己疲惫、困惑时,她总会拿出这封信,静静地读上一遍,从学生们的期待中汲取力量。“孩子们对我提出了要求和希望,这是他们给我的爱和力量,作为一名老师,我要懂。”宋伟说。
在宋伟看来,学生们背井离乡、远离父母,在外求知,老师要给他们“家的温暖”。虽然师生并无血缘关系,但是应该胜似亲人,大学的老师不光对孩子们有家人的亲情,还要身教胜于言教,成为他们人生的导师。
在1994年9月16日的《工学周报》上,92-721班学生于昱将内心感受诉诸笔端,以《宋老师,92-721向您敬礼》为题,深情地写道:“当我们刚踏入船院大门时,对陌生的一切都无所适从,是您带着可亲的笑容引导我们完成了中学与大学生活的接轨,使我们班就像一辆改道的火车又奔驰起来,并在以后的两年中不断创造辉煌。这当中,包含着许多动人的情景。
把您比作妈妈一点也不牵强。如果知道哪个同学病了,您忙前忙后。二十岁的小伙子上医院,您也要亲自陪着,病不好您是不会放心的。班里要组织春游野炊,您倒好,竟让自己的大部分盘碗“搬家”,还开玩笑地说:“欢迎下次还来!”班里调换寝室,您就像自己家换房子一样关心。每次假期乘车回家,您提醒这,叮嘱那,我们自己背包里装什么东西,恐怕还没有您清楚。
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您了如指掌。差的同学,您找他谈心,让老师帮他讲课,找同学帮他补习;好的同学,您也总是激励他们。在您的关心和帮助下,咱们班在高数、普物统考中名列前茅,外语成绩一步一个台阶地提高。班里的风气正,同学们踏实肯干,整体水平很高。
政治上,您以一个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身份教育我们,帮助我们。我清楚地记得:在思想座谈会上,您望着我们的那神情就像望着冉冉升起的太阳。宋老师,我们敬重您,热爱您,因为您对学生有一颗母亲般的心。虽然您不是神灵,但您在我们心中却独占一方净土。您就是一条路,将希望延伸到远方。”
在宋伟家中,珍藏着厚厚一摞学生们的来信。学生毕业后到单位能否适应,工作中的困惑、找对象、买房、结婚、生子、乃至生活琐事,都会给宋伟老师写封信唠上一唠。读这些来信,是宋伟的幸福时刻,“就像看到自家孩子的来信,感到满足而幸福。”宋伟笑道。
对宋伟老师的采访,几经周折。她性格谦和低调,退休后的生活平静而淡泊,几次谢绝采访。“我们那时候大家都是如此,我自身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宣扬的。但假如我的经历能对现在的年轻教师有一点借鉴意义,我愿意发挥出自己这仅有的一点价值。”
在采访中,她多次语重心长地说:“咱们是教人的啊,身教重于言教,必须以身作则。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首先要有德性和爱心,自己堂堂正正,也要用满腔热爱面对学生。我很幸运,也很幸福,因为我参与到‘教师’这个群体中,共同培养我们民族的下一代,肩负着重要责任。我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我要全部释放出来,将这项工作做到极致。”
梅贻琦阐述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积极作用时曾说:“教授责任不尽在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如何研究学问。凡能领导学生做学问的教授,必能指导学生如何做人,因为求学与做人是两相关的。凡能真诚努力做学问的,他们做人亦必不取巧,不偷懒,不作伪,故其学问、事业终有成就。”
很多时候,一位好老师,就可以成为学子牵挂母校的理由,成为他们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成长路上的一盏明灯,成为他们爱岗敬业、回报社会的榜样,成为他们报效祖国的动力源泉。
书信摘编:
宋老师,我不会说谎话,因为这的确是我所见所闻的。您各位作为我们全班34个同学的老师。我们班的34个同学,没有一个不夸奖您各位的为人和工作态度。我觉得很遗憾,因为我并不是文学家,不能把我亲身的体验写下一个报告来。
我想教师教书是一项最主要的职责,但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给学生引导积极健康的思想,传递学习方法,及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成长也是很主要的。你们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令人敬佩,也是同学们有良好印象的原因之一吧!你们像慈母般的爱给了每一个同学,难道不该受同学的尊敬吗?
——学生白建龙
1984年10月23日
离开了哈尔滨,特别是离开了你们,心里总是不是滋味,不时的想起在学校,在你们身边的情景。那是多么理想的环境,充满幸福与欢乐,在那里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的甜蜜。你们的谆谆教诲,你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是多么令人难忘。真舍不得离开你们啊!现在一想起我匆匆地离开你们,没有向你们很好的道别,心里总是内疚不已。
——学生刘定坤
1986年8月22日晚
宋老师,在校期间虽然您给我们上的课不多,但我觉得受益匪浅,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我想更重要的是从您身上我学到了怎样做人。离开哈尔滨那天早上,在6路车站,当车开动时望着您渐渐远去的身影,我的眼泪不觉流了出来。我很内向,内心的感情不爱外露,可那天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在校期间您像妈妈一样关心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也感到了慈母的温暖。大学四年很快过去了,我想您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是终生不会忘的。
——学生海涛
1992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