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5年,经六机部558号文批复,我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开启了勇担使命、不畏艰难、抢抓机遇、困境崛起的创业征程。回望40年前的激情岁月,哈船院人面向造船工业和海军现代化建设,以卓越的办学成就发展为全国重点大学,为我们今天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哈船院在学校整个发展历程中占有特殊的历史地位,是学校文化宝库中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党委宣传部发起“寻找过去记忆,讲述船院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各界师生校友的热情响应。工学周报特开设“船院故事”栏目,与广大师生一起在回顾往事中汲取前进力量,在文化传承中努力向上生长。
自1979年至1993年14年间,我与陈式据、陈哲时、李肇东等人以哈船院电工教研室名义编写了电工基础丛书其中包括《电工基础》(上、下册)(上册:79年5月;下册:79年8月)、《电工基础习题解答》(83年)、《电路基础》(86年3月)、《网络分析导论》(86年4月)、《电工实验与量计》(90年)、《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93年)共计七本教材,陆续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为哈船院电工教学做出了贡献,这七本教材已被学校图书馆收藏于校友文库之中。
“十年动乱”,百废待兴。1977年,第六机械工业部教育局为办好厂办721大学和部属院校,经过筛选,决定将电工基础教材编写任务落实到哈船院电工教研室。在教研室主任陈式据老师的带领下,我和陈哲时、李肇东等几位有经验的老教师组成编写组,由陈式据老师任主编。首先,我们拟定了编写大纲,经教育局领导批准后,由有关单位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当时上海交大、大连工学院、华中工学院、华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三系、镇江船舶工业学校及江南造船厂、泸东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汾西机械厂、九江仪表厂等厂办工人大学的相关教师参与讨论并定稿。
根据修订后的大纲,我们按照各自分工积极完成了初稿,经主编人审定并修订后,分别在北京和镇江两地召开上述相关人员参加的审稿会,并根据审定意见进行修订。此外,我们还在六机部系统内举办电工师资班,通过讲授实践汲取更多“营养”,并进行再次修定。为争取出版时间,我们4人曾在北京前门租住旅店,每天分别整理、抄写书稿约10个小时,历时一周才将重新整理好的书稿送交出版社。其中,《电工基础》的上册因应用广泛,印刷量达34万册。所得稿酬我们全部上交,系里以此为全系教师每人购买了一本新英汉词典作为纪念。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们又编写了《电工基础习题解答》。编写中仍以便于自学为原则,解题力求做到步骤清晰、数值准确、叙述严谨、附图完整。对于概念性强的题目,尽量提供多种解法,因此深受读者欢迎。
《电工基础》上下册出版后,我们觉得虽然其中增加了一些近代电路理论新知识,但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将这些内容集中放在几个章节内还不够理想,内容显得有些杂乱。因此,我们决定改变现有课程设置,开设《电路基础》和《网络分析导论》两门课程。前者包括了电路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方法,且均为大二学生能接受的内容,如将对偶概念、电源移位和密勒定理、特勒根定理等移到前面,并充实了含受控源电路分析等内容。而在正弦电路中又增加了理想变压器和耦合谐振电路等内容。在一阶电路中完整地阐述了动态电路对时域分析的基本概念等。编者除原有4位老师外还增加了姜钧仁老师,他主要参加编写其中八、九、十三章即互感耦合电路、周期性非正弦电路和谐振电路等内容。《网络分析导论》则主要集中介绍二端元件、双口网络、多端元件、网络图论、网络方程与矩阵分析和状态方程等内容,为实现用计算机进行大规模网络分析作必要的准备。
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我们将电路实验单独设课,并编写《电路实验与量计》一书。全书分两部分,前一部分为讲授内容,主要讲解电路实验与量计的基础知识和电路实验的原理与方法;后一部分为6个单元22个实验,其中包括电路基本变量的测量、元件参数测量与方法、网络频率特性的测量方法、网络瞬态特性的测量方法、有源网络及微机分析实验等内容。本书除电路的微机辅助分析由我编写外,其他内容均由郭志老师编写。
为了将计算机这个工具运用到大规模电路的分析上,从八十年代初就派我与钱建国两位老师到上海“取经”,并开始学习计算机知识和语言、编程等相关知识。我们先利用别人编写的部分程序,在学校机房内执行,执行无误后又在六机部系统内举办计算机辅助电路分析培训班中进行实践,形成了讲义初稿。并在研究生和本科生选修课中进行了多次试用,才最终定稿,于1992年形成正式稿件交出版社。
当然,该书内容包括电路的稳态分析,瞬态分析,非线性电路分析和稀疏矩阵技术等,涉及面并不广泛,所用计算机语言也比较简单初级,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和尝试。我作为主编,在编写该书过程中,还吸纳了包括李宇光、曲杰琳、苏晓红等几位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出他们各自在计算机方面的特长,协助我完成了该书的编写工作。
14年间,我与电工教研室的老师们一共出版了七本教材,这七本教材不仅凝聚了我们的集体智慧,更是对那段船院岁月的记忆和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