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树牢科技报国志 强国强军立新功】树牢科技报国志,铸就兴海强国梦
作者
船舶工程学院 杨禹
来源
本科生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06-24

分享

近日,中央电视台发布了一条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无比骄傲自豪的消息,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从上海解缆启航,成功完成首次航行试验!我国航母舷号之所以从16号开始命名,有一种颇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说法:我们将1-15,留给了“七镇八远”,留给了我国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

我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在初中前往威海的刘公岛海军纪念馆参观时,我了解到彼时的中国由于缺乏先进技术,无法自主建造哪怕一艘巡洋舰。北洋水师官兵一致,力战不殆,虽有“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忠勇,也有刘公岛舰队自沉的壮烈。但仍全军覆没,无力回天。这次参观在我的内心产生了很深的触动,让我明白了只有将先进科技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才能不受其他国家的掣肘。也是从那一刻开始,我产生了学习先进造船知识,保卫我国海洋权益的坚定志向。在高考结束后,我在高于本专业录取分数线28分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填报本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并顺利考入我校首届船海创新试验班,开启我的科技报国之路。

在入学的第一课上,当我了解到自建校起,无数先辈为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而奋斗终生的伟大事迹后,为船为海为国防的理念就深深扎根在我的心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逐渐了解到我校多位老师的奋斗事迹,也让我对科技报国精神有了更深的了解。其中,姚熊亮教授的“三得”精神,让我备受鼓舞与振奋。所谓“三得”精神,是“忍得、饿得、跑得”。其中,“忍得”是指科研工作能坐住冷板凳,能忍辱负重;“饿得”是指要有不完成任务不吃饭的劲头,一定把国家交办的事情完成好;“跑得”是指要有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帮助他人解决困难。我也在了解“三得”精神后,立志向其学习,力争将每一天投入到奋斗中,每一天都有所进步。在本科求学期间,我刻苦学习,奋力拼搏。最终直博本校,继续我的兴海强国梦。

我国船舶领域发展依然存在困难与挑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逐渐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蓝色引擎,然而在这条海洋生命线上恶劣海况频发,仅仅依靠驾驶经验难以在惊涛骇浪下确保船舶的航行安全。为此我带领科研团队,开展航行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工作。在广州黄埔文冲船厂的烈日下,我们腰系安全绳,在船舷外侧悬空安装设备。最终,我们的系统成功在我国首艘万吨海巡船完成了安装,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誉为万吨级海巡船的“私人医生”。在青岛结构实验室的黑夜里,我们头戴安全帽,进行着一项又一项的试验,无数次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目睹厂房门外冉冉升起的朝阳。我们团队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突破了三大技术难点,完成5000余次数值仿真计算与11项大型现场测试,研发出御浪智航——远洋船舶结构安全评估与航行决策支持系统。团队目前就本项目发表13项专利与6项软著,以及8篇高水平论文。御浪智航系统还得到中国舰船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庄惠忠教授的高度认可,同时被国际船海领域专家卡洛斯院士称赞为“为智能船体与航行决策支持的研究发展与产业支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团队也基于这项科研成果孵化成立了哈尔滨智水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2023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银奖等诸多奖项。未来,我也将持续努力,不断创新,在我国船舶行业不懈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强调“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从本科入学到博士阶段,为船为海为国防是我始终坚守的信念。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也将牢记总书记嘱托,不负青春,砥砺前行,为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董昕瑶  审核:董昕瑶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