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一诺
1994年4月,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带领百余名科研人员登上考察船,驶入中国南海。
28年后再回首发现,这位老人不仅完成了首次由中国科学家独立指挥和实施的大型深海水声考察,还推动了中国水声界实现从浅海迈向深海的“第一步”。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杨士莪。
70年来,在远离大海的黑龙江哈尔滨,在地处高寒地带的中国东北角,一代代哈工程人以服务国家“三海一核”领域战略需求为使命,以“敢为必成”的信念接续奋斗、集智攻关,不临大海却深谙大海,创新并打造了一批批国之重器,为我国的海洋强国建设贡献了力量与智慧。
从“0”到“1”奠定坚实基础
“杨老师,水声学这个专业,我们靠它谋生的话,这碗饭可以吃多久?”在一次师生见面会上,一名从未接触过水声学科的年轻人向杨士莪院士提问。杨士莪略作沉吟道:“这个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直到你胡子花白,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去研究。”
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杨士莪带领水声专业的师生们在此领域潜心钻研。深海区域作业时,甲板温度超过70℃,烫得没处落脚,科研人员在甲板上要抱着一百多斤的线轴钻来钻去,顶着烈日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年过花甲的杨士莪院士身先士卒,和大家一起度过了高温酷热、缺少淡水、没有蔬菜的艰难时刻。
路选对了,便不惧其远。
“只要是国家需要的,就是值得干的!”一代哈工程人从“0”到“1”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打开了中国水声专业新格局。杨士莪院士带领团队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项目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90多岁高龄的杨士莪院士虽已退休,却还坚持站在讲台上给研究生上课。他说:“我只是一颗普普通通的种子,不过是在大学时遇到一些好老师、好同学,就像种子找到了肥沃的土壤。”
加强基础研究,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70年来,始终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以“几代人只做一件事,一个人一生干好一件事”的执着与韧劲,做好从“0”到“1”的探索。
接续奋斗实现“弯道超车”
杨士莪院士毕生为国“听海”和“一站到底”的育人精神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哈工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工程水声工程学院杨德森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新学期的第一课,杨德森院士都会带着大家重新认识中国版图。“同学们,当你迈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这一天起,你要重新认识中国的版图。它不仅有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有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海疆,它需要我们保卫和开发,这是哈工程几代人坚守的使命与担当。”
“走科技强国和海洋强国道路,就必须要在优势领域实现科技创新的‘弯道超车’。”作为我国水声工程领域知名专家、水下矢量声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先行者,杨德森院士与水声事业结缘40余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深深“潜入”大海。
1997年,杨德森院士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套矢量声呐,被称作“二十世纪中国水声界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使我国声呐技术产生了革命性进步”。
杨德森赴美进修期间,看到一艘很有名的实验船停靠在学院码头,他一直很想到船上看看。可看守人说:“你得打报告,但不一定能批准。”
“身在他乡,你永远只能站在栏杆之外,无法进入核心层。”杨德森深刻意识到,一个人的幸福与成就是不可能脱离祖国的。
他谢绝了当地一家知名研究所的挽留,回国潜心研究水声学和声呐40载,带领团队成功论证了矢量声呐这一开创性技术,让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矢量声呐技术的国家之一,为祖国的万里海疆打造出精度更高的“千里眼”“顺风耳”。
杨德森院士希望现在的年轻人能充分珍惜时代和国家赋予的大好机会,用更辉煌的成绩报效祖国。
“哈工程始终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以‘科研先行’引领发展,当好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人才培养主阵地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加快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进步伐。”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姚郁说。
他们的样子就是中国海洋事业的样子
“奋斗者号”“人造太阳”“华龙一号”、国产大飞机C919、“爱达·魔都号”……近日,媒体报道的2023年中国10项科技新突破中,半数成就闪耀着哈工程制造之光。
今年6月30日,由学校自主设计研发的我国首艘数字孪生智能科研试验船“海豚1”在烟台蓬莱港交付并首航。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夏桂华联合船海装备领域优势单位组建“国家队”,历时近20年,打造出这座海上流动实验室,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国内首次,实现在千里之外远程操控,做到“人在岸上开,船在海上行”。
“这一系统联合了来自不同单位的上百位专家集智攻关的成果,是学校开展有组织科研的生动实践。”夏桂华说。
近年来,哈工程研制的非能动安全壳热量导出系统助力“华龙一号”达到国际最高安全标准,全球首套数值水池虚拟试验系统实现我国船舶CFD软件自主可控、水下定位系统,保障“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精准定位……短短几年间,一项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哈工程不断亮出服务国家战略的特色名片。
日前,我国开展的某海洋装备水下爆炸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张阿漫教授创立的气泡统一方程作为本次试验的核心理论得到验证,一举攻克了长达百年的学界难题。
近30年来,哈工程向“三海一核”领域和国防系统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学校70%以上毕业生投身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走出了国防重大型号“两总”、载人深潜英雄、“改革先锋”等优秀毕业生,哈工程“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人才培养品牌叫响全国。
姚郁表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把科研优势更加有效地转化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服务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真科研,做有组织科研。集智聚力、谋海强核。”
文章链接:http://epaper.hljnews.cn/hljrb/pc/layout/202309/01/node_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