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的金工实验实习如何改革?如何切实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哈尔滨工程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建立了一种适合工科人才培养和学校自身特色的工程训练模式。
一般工科院校的工程训练中心隶属于教务或者教学部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工程训练中心则是由学校一级管理的教学实体。工程训练中心由过去的实验室系列“升格”到教学系列,不仅是管理层次的改变,更体现了强调工程素质与专业知识“平起平坐”、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新思路。
工科院校大都是在大学二年级安排集中的金工实习或者工程训练课程,而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工程训练则贯穿学生4年学习的全过程:大一是工程认识课程,通过观察教学模型及实物,动手进行简单机械的拆装训练,开展社会实践调查,进行课堂讨论,参观生产现场,体验工程氛围。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工程概念、普及基本的工程知识。课程打破专业与班级界限,实行分散式教学。
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开设的工程实践课程,按照机类、电类、文理类专业特点,分别设立了不同的必选和任选教学单元。建立“点面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训练单元进行自主设计的“点”上创新活动;增加工艺设计单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工艺设计或撰写创新报告,实现“面”上创新。
针对三、四年级学生开设的工程综合课程,教学内容工程化、模块化。建立“课内课外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课内创意在课外延伸,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自主选题,逐步完成产品(项目)研发全过程,达到“自我体验、自主学习、自由创造”的目的。
“三段式”工程训练系列课程具有独立的教学体系,涵盖了机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企业管理等工程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工程实践的广度和深度。迄今为止,该校41个专业、上万名学生参加了不同层次的“三段式”工程训练。
在建设“三段式”工程训练系列课程的同时,该校还着手建设由教师、工程师、技师组成的“三师型”师资队伍。针对教师擅长授课,但是对工程应用不熟;工程师工程意识强,但对教学陌生;技师技术能力强,但理论不足的现状,该校提出“教师要过操作关”,“工程师要过授课关”,“技师要过理论关”。
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采取现代企业生产模式,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模拟现代工业体系环境,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工程技术素质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一个02级学生在创新报告中写道:“我的收获实在很多。从对一件事情的逻辑分析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感觉真像得到了一次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