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啥岗位,凝神思考。刘达齐摄
自强助力成功,自立成就未来——昨天上午,由本报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中国移动哈尔滨分公司、黑龙江省人才大市场、黑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协办的第四届“我供自己上大学”(夏季)省城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招聘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军工操场隆重举行。200家参会企业带来的1.2万个勤工助学岗位,共吸引了1.5万名在校大学生前来应聘。三个小时内,1.2万个岗位全部与大学生实现意向签约。
省政协副主席孙东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朴逸及省、市各有关部门领导出席招聘会开幕式。
据了解,自2007年1月20日首届“我供自己上大学”活动成功举办以来,该活动已连续举办4届,累计帮助3.2万名大学生找到了理想的勤工助学岗位。第四届“我供自己上大学”(夏季)勤工助学招聘会,是本报主办的首个暑期勤工助学招聘会,共有近200家爱心企业为大学生们带来1.2万个助学岗位,是历届招聘会中规模最大、参与企业及提供岗位数量最多的一届。
在招聘会开幕式上,由“我供自己上大学”组委会评选出的30名“中国移动杯”2009年度在哈高校勤工助学之星,光荣地走上领奖台,他们每人获得了由中国移动哈尔滨分公司提供的1000元助学奖励。这30位勤工助学之星,用他们的经历和态度,鼓励更多的在校大学生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才华。
在昨天的招聘会现场,包括文化学校、餐饮酒店、经贸、科技、超市、金融等各类经营性质的200家参会企业,在会场内张贴海报,招工纳贤。他们提供的岗位,从促销员、快递员、兼职教师到储备干部、行政人员、项目经理,承诺的月薪许多都在1200元以上,一些岗位承诺的月薪甚至高达万元。一些学生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所学专业,又报酬不菲的助学岗位,与企业达成签约意向。截至昨天中午12时,1.2万个勤工助学岗位全部被大学生选中。
通过四届“我供自己上大学”勤工助学招聘会,大学生、企业、高校之间,已搭建起坚实、密切、长久的勤工助学平台,活动深受社会各方好评,在省城引起极大反响,新华社、国内各大门户网站等多家媒体相继给予关注和报道。今年初,“我供自己上大学”勤工助学活动光荣入选黑龙江省首届新闻媒体“服务人民记录龙江”十大新闻报道活动。
岗位: 家教、家政最受宠
昨天,第四届大学生勤工助学招聘会现场气氛火爆异常。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前来招聘的企业当中,家教、家政仍是最受大学生们欢迎的岗位。据统计,仅一上午报达家政公司的招聘台前就有2500名大学生前来登记应聘,是大学生应聘人数最多的企业。
在市妇联家教中心登记报名的大学生有1500人,与之相邻的市妇联家政也有700多名大学生报名。据市妇联家政服务中心景平主任介绍,他们已经连续第4年参加了“我供自己上大学”活动了,先后有2000多名大学生来妇联打工,赚钱供自己上大学。其中有的大学生已经在该家政中心工作了3年,工作勤勤恳恳,受到家长们的欢迎。今年,他们在招聘家政服务员的同时,还开辟了陪玩家教岗位。大学生在辅导孩子们的同时,还可以陪孩子游泳、打乒乓球,既锻炼了大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更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欢迎。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暑期兼职岗位格外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上午9时,招聘会一开始,数十名大学生就将骏丰频谱集团哈尔滨经销部的展台围得水泄不通。经过简单咨询,该公司需求的15个兼职销售人员的岗位很快就招满了。
学生: 社会舞台争做强者
在昨天的招聘会现场,记者目睹了这样的感人一幕:大二学生李欣流着泪将自己的名字写在龙之润科技公司的面试单上。李欣的肢体二级残疾,母亲常年抱病在床,父亲体弱多病失业在家,全家人每月生活费只有500元,平时靠父亲捡垃圾卖钱来维持开销。以前,她去过多家企业应聘,但由于身体残疾都没有成功。市妇联就业中心的孟女士告诉记者,这次妇联一共带来包括龙之润科技公司在内的10家合作企业。他们将帮助像李欣这样的大学生完成“打工梦想”。
在勤工助学招聘会现场,记者还采访到了不少前来应聘的硕士研究生。哈工程大学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宴正新,在两家技术类企业展台前填写了求职登记表。小宴告诉记者,他来自湖南长沙附近的一个小乡村,是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名牌大学生。大学四年,为了供自己读书,父母日夜操劳,吃了数不尽的苦。他从大一起就尝试着打工,家教、图书社助理……一份份工作,让他在分担父母重担的同时,也历练了自身。如今,面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活,他立志要做一个真正独立的人,学费靠助学贷款解决,生活费全部通过打工搞定。“我供自己读研,就从这个暑假开始!”他充满自信地说。
头顶烈日炎炎,现场人头攒动。在B区招聘现场,一个女大学生正用清脆的声音兜售着地上的一箱纯净水。“纯净水,一块钱一瓶!”黑龙江大学大三学生兰佳丽告诉记者,她也是个贫困生,这次来参加招聘会是为了找一份暑期兼职工作。她来到现场后看到,现场组办方虽然为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及招聘单位人员提供了饮料和水,但由于场地较大,且供应饮料和水的地点是固定的,于是突然来了卖水的灵感。为了检验一下自己的想法,兰佳丽立即找到附近的小卖店进了一箱纯净水,没想到很成功。兰佳丽告诉记者:卖完这些水,她也要去给自己找岗位了,不过卖水已把往来车费赚出来了。
现场: 非洲留学生开眼界
“我也要找份工作,跟中国的大学生一样与企业面对面对接。”在招聘会现场,两名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格外引人注目。高个子的“午马”用不太熟练的中文跟记者说:他们来自哈尔滨师范大学,刚从北京到哈尔滨学语言。在学校中国同学那里知道了今天的招聘会,一早他就和同伴“沙利苏”赶到这里寻找适合自己的助学岗位。一方面可以多接触、了解中国社会,同时也给自己一次锻炼的机会。从工作人员手里领到了用工服务海报,二人就顺着人流挤进A展区,一家一家“淘宝”。这时候“沙利苏”抢过话头:“现在我们已经跟四海一家科技公司谈过,决定到那里去试一试。因为我们懂电脑,如果真被录用了,就可以近距离地与中国同事一起工作,语言也不愁了!”他们告诉记者,在尼日利亚没有这么大规模的现场招聘会,如果哪个学生想找工作,一般都是在网上。在哈尔滨与这么多同学一起找工作,跟企业谈条件,真是头一次见识。
服务:500志愿者“阳光”感人
“我们希望我们的服务让招聘会更加和谐,更加有秩序,更加卫生,给大学生朋友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昨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勤工助学指导中心阳光总社的吴亭对记者说。
在整个招聘会现场,人们总会看到身穿浅蓝色T恤,左胳膊上贴着“阳光总社”标识的志愿者。有的志愿者细致耐心地给前来找助学岗位的同学指点招聘厂家的地点,有的志愿者一次次粘贴招聘会的标识,有的志愿者在主动地给大学生发放传单,有的志愿者在及时地捆绑帐篷。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一位来应聘的大学生说:“志愿者很善解人意,转了一大圈,帮我找到了要找的企业。她出了一身汗,却一直微笑,她的服务让我非常感动。”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杨老师介绍说:为了使前来参加勤工助学会的企业和同学都能得到最优质的服务,除了社团志愿者,哈工程大学前后有500名学生到会服务。所有的这一切辛劳,都化作一个心愿和祝福,勤工助学的路上让我们一起快乐,一起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