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哈尔滨日报:希望更多校友成为潜航员
作者
佚名
来源
哈尔滨日报
点击数
714
更新时间
2010-10-14

分享

最大潜海深度:3759米;最长水下和海底作业时间:9小时03分。

这两项纪录把中国的载人深潜技术推向国际前沿水平。昨天,该纪录创造者叶聪和唐嘉陵回到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母校的师生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报告。

8月26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其中3位国宝级的深海潜航员中,叶聪和唐嘉陵均是哈尔滨工程大学毕业生。

昨晚,哈工程大学师生用鲜花和掌声欢迎走上工程大学阳光讲坛的两位杰出校友。

叶聪,2001年毕业于船舶工程专业,现任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本次海试中首次突破下潜至3759米深处,并创下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03分钟的纪录。

唐嘉陵,2007年毕业于电子信息专业。大三下学期,唐嘉陵报名参加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选拔,经过层层考核,最终成为一名受训潜航员。

报告会上,叶聪以“怒海驭龙”为主题,介绍了“蛟龙号”研制和海试过程。“‘蛟龙号’技术要求不逊于‘神六’飞船。”叶聪说,“整个项目经历了设计、加工制造、总装集成、水下联调、海上实验等五个阶段,包括造船、机械、声学、电子控制等各方面,集中了国内相关领域精英们的集体智慧。”

唐嘉陵在报告中讲述了自己成为潜航员所经历的严格选拔过程和感受。唐嘉陵告诉记者,在第37次深潜试验中,“蛟龙号”在3759米深处的海底插放了一面中国国旗,“载人舱有三个圆圆的窗户,我们可以通过窗户观察水下及海底世界,深海漆黑一片,试验海区的海底弥漫的是颗粒极小的沉积物,只要潜水器有微小的位移,都会‘烟雾弥漫’。因此,当我们操纵机械手插国旗时,一定要很轻,再轻。”

提到母校,两名潜航员充满感念之情。“作为一名普通学子,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度过了充实、宝贵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活。”26岁的唐嘉陵说:“从一个男儿志在四方、稚气的入学新生,到以报效祖国参加选拔的新兵、再到现在成为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的潜航员,我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校的栽培、教导,离不开哈军工精神的鼓舞,离不开工程大学文化的熏陶。”

叶聪深情地对母校师生说,“中国深海潜水事业正在迅猛发展,前景广阔,将需要更多的潜航员,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校友加入到未来的潜航员队伍中。”

编辑:胡捷递  审核:高颖君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