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这一重大成果的取得实现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3位深海潜航员中,有两位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叶聪和唐嘉陵。这是哈工程在“三海一核”(即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和核能应用)特色办学理念指导下,越来越好地融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结果。
10月13日,叶聪和唐嘉陵回到了母校,应邀走上学校的阳光讲坛,与校友们分享深海驭龙的心得。
叶聪、唐嘉陵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校园,对学校几年来的变化感慨欣喜,对学校的培养和教育满怀感激。在老校长陈赓铜像和新建奥列霍夫广场前驻足留景,并参观了学校的船模博物馆和校史展厅。
当晚,他们在学校的图书馆报告厅分别为学弟学妹们做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鼓励同学们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为祖国的国防工业现代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报告会一直座无虚席,为一睹潜航员的风采,没有座位的同学一直排到会场门外。演讲中,叶聪和唐嘉陵还结合工作经历,为校友们深入浅出的介绍了蛟龙号海试、潜航员的成长与培训等相关内容,演讲经常被掌声打断。
叶聪在讲话中说:“中国从第一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发展的势头不可阻挡,这是母校发展的大好时机,我希望有更多有志于在‘三海一核’领域发展的校友,在努力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也希望在未来的潜航员队伍中再次看到校友的身影。”谈及一名合格潜航员的“出炉”,与“蛟龙号”打交道将近10年,具有上百小时的操作经验的叶聪这样对师弟师妹们介绍说,“从训练到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的‘出炉’需要大约4年的时间。受训的潜航员需要接受系统的心理、生理和专业知识培训。内容非常多,包括深潜器的检修、维护和驾驶,水面支持设备的使用,身体和心理的训练和监测等。”
唐嘉陵深情地校友们说:“我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度过了充实、宝贵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活。从一个男儿志在四方、稚气的入学新生,到以报效祖国参加选拔的‘新兵’、再到现在成为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的潜航员,我向前迈出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母校的栽培、教导,离不开哈军工精神的鼓舞,离不开工程大学文化的熏陶。当年母校的军训不但周期长而且更是在哈尔滨各高校中出了名的严格认真,这样的军训不但让新生尽快独立、融入大学的学习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严格自律,锻炼出健康强健的体魄,使我成功通过潜航员选拔。每当提到母校的名字,我都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们要把这种‘哈军工’精神传承下去。”
“海洋像人生一样,充满了许多未知,作为年轻人,我们在探索未知领域方面应该更有动力。凡事贵在坚持,面对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唐嘉陵鼓励师弟师妹们说。
“我们敬畏大自然,相信科学探索没有止境,并对工程技术手段充满自信。深海技术,大有作为,我希望有更多有志于此的校友,在努力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也希望在未来的潜航员队伍中再次看到更多校友的身影。”叶聪向师弟师妹们发出邀请。
近年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原国防科工委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紧紧围绕培养“一流的工程师、行业的领军人才和科学家”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构建精英教育体系,为我国船、海、核等领域培养的数万名毕业生,已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工程大学培养的人才,因其“可靠顶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今年,我校入选了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以“一提三优”工程为牵引,继续坚持特色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服务“三化”能力,努力办好人民满意大学。
人物简介:
叶聪,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现任水下工程研究开发室总体结构组副组长,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总布置主任设计师、质量师、建造师和试航员。本次海试中首次突破下潜至3759米深处,并创下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钟的纪录。
唐嘉陵,200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唐嘉陵报名参加7000米载人潜水器潜航员选拔,经过层层考核,最终成为一名受训潜航员。在接受潜航员培训过程中,唐嘉陵结合潜水器的视频字符叠加技术,完成了学校毕业设计,顺利毕业。本次海试中下潜3759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