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下潜突破3759米,并创下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纪录,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完成这项任务的3位国宝级的深海潜航员中,叶聪和唐嘉陵都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毕业生,消息传来,母校师生无不为之自豪。10月13日,二人应母校之邀,为哈工程的学子们上了一堂精彩的深海谈奇课。
海底还没哈尔滨现在冷
叶聪首先以动画片的形式演示了潜水器下潜、完成海底作业并成功返回的整个过程,使同学们对深海工作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谈及海底的温度,叶聪说,初进载人舱,温度高达40℃,湿度也很大,会感觉不太舒服。随着不断潜向深海,载人舱温度最低会降到15℃左右,会感觉到冷。“但海底的温度还没有哈尔滨现在冷呢。”对于同学们关心的潜航员吃饭问题,叶聪调侃地说:“巧克力、饼干、三明治,如果你愿意,带俩馒头下去也没问题。”
《海底两万里》小说中在海底航行的“鹦鹉螺号”激发了人们对于海底世界的无限想象,但潜水员对海底的描述却让同学们或多或少有些失望,除潜水器自带的光源外,海底漆黑一片,幻想中五光十色的海底世界并不存在。“不过,深海海底蕴含着多种金属的矿物资源,这正是科学探索的前沿。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帮助科学家和对海洋感兴趣的人们去了解深海,正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叶聪激动地说。
投入工作没时间恐惧
相对于体能方面的考验,面对深海未知、漆黑的环境,心理素质的考验更为严峻。唐嘉陵介绍说,“蛟龙号”潜水器载人舱直径只有2.1米,在这个狭小、封闭的空间里,经常要原地不动的坐八九个小时,而且还要面对深海一片漆黑的环境,不适应的话很可能出现“幽闭症”,因此产生恐惧、呼吸加快等各种症状。“蛟龙号”正处于试验阶段,每一次下潜都可能出现问题,在高压、高强度、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对于潜航员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谈到是否恐惧,唐嘉陵说:“当潜水器的盖子盖上后,想太多对操作没什么好处,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要完成的任务,根本没时间恐惧。”
潜航员这个职业听起来很神秘,但叶聪说:“潜航员就是深海‘的哥’。”31岁的他有着5年的潜航驾龄,他说下潜的100分钟里,他会和另外两位潜航员聊天、聊任务,帮助大家舒缓情绪,上浮的时候,为了庆祝试验成功,他们也会和许多塞车的“的哥”一样听音乐。
沉着自信应对更大挑战
潜航员的报告让大学生们对深海充满了向往,纷纷咨询如何能成为一名潜航员。唐嘉陵说,哈工程是一所与海洋密切相关的学校,在校期间他就对海洋知识倾注了许多精力,至今图书馆的翻书声仍不时在他耳边回荡。
唐嘉陵告诉在场学生,在这次最大深度的下潜过程中,他们用潜水器的机械手在海底插上国旗,还从深海处捕捞上来一只紫色海参。这些操作看似简单,但都得益于他们在陆上训练中反复进行的机械手操控专项训练。
谈到未来的海底探索,叶聪说:“明年我们的海试任务是5500米,2012年是7000米。”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唐嘉陵对自己充满信心。作为潜航员,他将全力以赴的做好本职工作,完成祖国和人民交予的神圣使命!叶聪告诉记者,在不久的将来,深海探游对普通人来说也不再是梦想,人们只需进行三四个小时的培训掌握简单操作,便可以和潜航员一起作为游客探游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