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哈尔滨工程大学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田文佳
“不问苦乐,不问得失,尽我的力量去奋斗,有辛苦的付出,就有幸福的收获,感受着支教赋予我生命的精彩。”这是田文佳写在她日记扉页的话。正是在这条格言的指引下,她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写满了勤奋、谦逊、严谨、创新……
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首届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青年志愿者,田文佳同两名队友在2010年8月来到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第二小学支教一年。从那时起她便把美好的憧憬和满腔的热忱全部奉献给了支教事业,努力践行着“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好事”这一研究生支教团朴素而又响亮的口号。
日常教学兴趣主导,大胆创新
在支教期间,她积极服从校领导安排,教授了学校师资严重匮乏的音乐、校本两门学科,并都以卓越的教学成绩回报了领导的信任。
她深知,谁在教育上领先一步,谁就拥有辉煌的明天。欲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所以她认真钻研新教学大纲,有创新的备课,经常因为一个细微的环节设计备课到深夜,室友夜里醒来看到的只是她埋头备课的背影。
“我经常换位思考,回忆自己也是小学生时希望老师是什么样子,自己尝试着向着孩子更喜欢的样子努力。”田文佳笑着说。
在教学中她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在她的课堂上,经常能够听到学生们一边拍手一边自信的喊出“嘿嘿,我真棒!嘿嘿,我最棒!”,这是她的课堂常规,是她用自己的方式对学生们的鼓励与肯定。
她还作为学校合唱团的指导老师,每周三下午都组织合唱团训练,她不止一次的因为用嗓过度而声音沙哑,严重的时候还曾一度失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对工作的热爱。
“站在充满歌声的教室里,被孩子们簇拥着,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她幸福的说。支教生活被她称为“和我的孩子们一起成长的一年”。 她一遍遍细致认真的纠正团员的音准,丰富小团员们的乐理知识。在她的辅导下,校合唱团迅速成长壮大,编排的“离离原上草”、“寻胡隐君”、“最美丽”等童声合唱,多次在市、县级活动中演出,得到一致的好评。
科技活动普及科技,点亮希望
“假如我有一个塑料饮料瓶,怎样让它到达最远的距离?”
“扔出去!”“踢出去!”“为塑料瓶插上翅膀!”
“那怎么把塑料瓶插上翅膀?”
……
“它叫水火箭!”
……
“加油,用力打气!”
这是2010年10月24日下午,嘉荫县第二小学操场上发生的一幕。孩子们对“水火箭”的问题兴趣浓厚,向她屡屡提问。她微笑着告诉孩子们,只要掌握一些“火箭”的基本原理,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两小时手工制作后,掌握科技诀窍的孩子们已经开始进行分组比赛。小小的“水火箭”,作为“科技活动月”的一个项目,为孩子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面对着天真无邪的孩子,田文佳说:“嘉荫县的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非常不便,气候异常寒冷,导致孩子们的信息非常闭塞,眼神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空洞和迷茫。”
为了让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知识的光芒,为了把哈工程大学生科技创新优势项目教给孩子们,为了让孩子们摆脱精神贫困,她和队友精心策划组织三次大型的科技活动,分别是“科技活动月”、“科技运动会”以及“小小科学家”科技夏令营,在嘉荫县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学习科学技术的高潮。
在愉快且充实的“科技运动会”中,她和哈工程的大学生们为孩子们讲授了机器人、航模、水火箭、鸡蛋撞地球、纸桥、纸飞机等8余项有趣的科技实践项目。整整一个月,她的心始终与科技、与孩子渴求的眼睛连在一起。
在这一个月里,她没有一分一秒是休息的,由于参与的孩子很多,水火箭的制作又需要大量的塑料瓶,眼看着孩子们就要因为材料不足而中断学习,她跑遍了嘉荫县所有的商店、文教店甚至废品收购站。“我双手捧着科技制作材料满头大汗的终于走到校园,孩子们一拥而上,围在我身边关怀的说"老师,您太辛苦了,我帮您拿吧!"看到孩子们真挚的大眼睛,我感到所有的辛苦,所有的劳累都值得。”田文佳说。
短短的一个月转瞬即逝,孩子们纷纷围在她的周围,拽着她的衣襟,喃喃的询问什么时候还能再有大哥哥大姐姐讲授科技知识,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浸满泪水……而此时,她欣喜的发现,孩子们的眼神已经退却了空洞,闪烁着求知的光亮。
随后,在母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她和队友又陆续开展了“科技运动会”和“小小科学家”夏令营活动。田文佳说:"科技运动会"让全县的中小学生都参与进来了,他们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接触到了有趣的科技”。“小小科学家”夏令营,更是在2011年暑期,把20名品学兼优的孩子,带到了美丽的哈工程校园,让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科技的魅力。
“嘉荫县第二小学的150名住宿生全部来自农村,这些学生不仅贫困,而且成长经历坎坷,多为单亲家庭,孩子们缺少来自家庭的关爱。”田文佳关切的说。“特别是在周末,看到其它同学高高兴兴的回家和爸爸妈妈团聚,孩子们心中很不是滋味。”
每当看到住宿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她都难受的落下眼泪,更真切的感到身上的责任。她知道,孩子是祖国的明天和希望,她要用爱和关怀,为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所以,她在自己的寝室开设“寝室聊天室”,做孩子们的“知心姐姐”。
徐梦琪同学性格内向,平时与其他学生来往不多,显得孤僻郁闷。一天,她写信给田老师说:“看到其他同学与朋友一起游戏,学习,我好羡慕啊!老师,大家为什么不喜欢我呢?”田老师找他聊天,了解她的兴趣爱好,特长,得知她非常喜爱画画。当其他孩子们都在寝室时,田老师让徐梦琪展示了自己平时画的非常好看的画,这让她信心大增,也让其他学生重新认识了她。许多学生愿意与她一起玩了,徐梦琪也融入了这个集体,开心多了。
有一天,她突然收到这样一条短信“老师,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她迅速翻看日历,发现既不是节假日,又不是纪念日,突然她想到,会不会是孩子的生日?她迅速找到寝室老师查找学生登记表,发现果然是这位同学的生日。她马上给孩子回短信“老师知道丫,今天是你的生日嘛。老师祝你生日快乐,健康快乐的成长!”很快,又一条短信息回复过来“可是……为什么大家都不记得我的生日,我妈妈也不记得,我好伤心……”看到这样的回复,她不禁心一酸,马上回复到“老师一直记得你的生日呢,那就让老师为你庆祝生日好不好?”
过生日的孩子叫贲红新,平时孤僻内向,是一名单亲家庭的孩子。就在那一天,她和孩子一起吹蜡烛,唱生日歌,吃蛋糕,跳圆圈舞,猜脑筋急转弯,孩子脸上一直洋溢着幸福。贲红新说:“田老师既是老师,又是大姐姐,更是好朋友,今年我过生日时,田老师为我买来了大蛋糕,我在蛋糕前许下生日愿望,一定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也像田老师一样去做一名志愿者帮助有困难的人。”
“每位孩子都是小艺术家,他们能歌善舞,只是他们不自信,没有展示自我的舞台。”田文佳遗憾的说。所以,她为住宿的150名孩子们精心筹备了独具匠心的圣诞晚会,在晚会上孩子们尽情登台表演,参与游戏,展示自我。经过这次晚会,孩子们变得更自信了。
她所付出的爱和努力,终于换来孩子们的认可与喜爱。走在校园里孩子们的紧紧包围,走进教室时孩子们的欢呼雀跃,生病时孩子们的嘘寒问暖,过生日时孩子们的惊喜祝福,孩子们的贺卡、信件如雪片般出现在她的办公桌和寝室里,她沉浸在孩子们给予她的爱中不能自拔,她在这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感受到了作为孩子们爱戴的教师的幸福……
田文佳说:“10月的嘉荫县已经非常冷,可孩子们仍穿着单衣,当我询问为什么不多穿点时,理由总是没有钱买……”
解除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与迷惑之后,摆在她面前的另一个难题就是贫困。这是一个沉重又古远的话题,它像曲曲折折的小径一样延伸至嘉荫农村的街头巷尾,像幽灵一样缠在孜孜求学的孩子们身上。这是毒瘤,医生却无药可医,这是学生的心头病,却未有一种心药可治。
为此,她想到了母校哈工程领导在她和队友临行前的嘱托,她一定要为嘉荫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她当即决定在嘉荫县第二小学成立“爱心超市”。她马上联系哈尔滨工程大学团委,在她的牵线搭桥下,一批批从哈尔滨发来的温暖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到嘉荫县第二小学。
捐赠物资包括:衣物671件,书包4个、文具盒13个、学生用本306本、图书276册、各种学习用具117件,共计1387件,整整装了8个大箱子。
嘉荫县第二小学的教师被她的行动感动,纷纷向“爱心超市”献上自己的爱心,贫困学生的学习劲头,因为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而高涨起来。
在支教期间,还有很多很多的小事。
她会拿出自己仅有的工资给孩子买文具,当做有进步的奖品;她会在周末白天和孩子们一起运动,告诉他们健康是最重要的;她会在周末晚上,和孩子们一起看科普电影,孩子们欢呼雀跃,其乐融融;渐渐的,她和孩子们成为了真正的朋友,真正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师生情谊也变得格外的浓厚。即将离别时,孩子们不舍的话语和行动,让我们更加感受到一年的真心付出所换来的浓浓真情。
在田文佳的辛勤组织和带领下,嘉荫县的孩子们经历了无数尝试“第一次”的激动时刻:第一次有大哥哥大姐姐讲授科技知识,第一次完成了自己的科技制作,第一次参加科技夏令营,第一次有“知心姐姐”一起聊天、游戏、答疑解惑,第一次走进“爱心超市”,第一次参加他们自己的圣诞晚会!
眼界的开阔、知识的积累、观念的改变、信心的树立已经让孩子们的心开始在希望中飞翔,往日不善言谈的孩子开始活跃了。如今,嘉荫县第二小学的校园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现代校园生活的气息逐渐在这里生根发芽。
作为当代大学生,田文佳同学品学兼优,积极向上,乐于奉献,拼搏进取。她以优秀支教大学生的高标准不懈努力着,恪守着自己的誓言。一年的支教工作是短暂的,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
她说:“能成为研究生支教团光荣的一员,是我无悔的选择,支教生活所焕发的光芒将照亮我今后的人生道路。”相信,她定会以更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爱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青春在奉献中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