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希望与其他发达国家一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短期和长期的援助,同时希望建立更深层次的经济交往,包括石油及天然气等资源利用,并期待与他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一名身着正装的年轻面孔,正庄严地站在主席台前,为各自代表“国家”的利益阐明立场。12日,我省首届模拟联合国大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拉开帷幕。
在简短的开幕式后,来自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的78名同学分别代表39个国家代表步入会场。
根据“模联”会议通用流程,首先由主席助理按照国家字母顺序依次点出国家名,被点到的国家举起国家牌,并回答“到”,接着,“各国代表”通过讨论、投票,确定出本次大会的议题为“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国际合作”。议题确定下来之后,正式辩论开始。
记者发现,眼前的“模联”会场从布置到服务颇为正式。“各国代表”分排依次坐好,桌前分别配以中、英文国家标识牌,示意发言或动议的国家牌在“外交官”们的手中被频频举起,甚至对于联合国大会中常出现用于及时沟通的意向小纸条也在会场里快速传递,寻求着与“他国”的结盟。
“您好,我是乌干达代表……”、“澳大利亚认为……”、“莫桑比克希望……”
随着会议的推进,逐渐形成了两大阵营,然而在“工作文件”发布之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逐渐由尖锐对立走向缓和,“决议草案”也开始酝酿。
看着会场里的“外交官”们举着各自国家标牌竞相发言、动议、表决,作为此次“模联”大会的总策划指导、特邀专家张文扬教授十分欣喜,他说:“此时此刻,他们已不再是一名大学生,举起了国家牌,就要表现出真正外交官的风范,更要背负起领袖的责任使命,当今的年轻人将是未来决策的制定者!”
“我意识到,要想最终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我们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与他人双赢甚至多赢的位置上。”此次担任伊拉克代表的余博文说:“通过参与活动让我懂得了如何去汲取他人的意见,将自己的劣势变为优势,更教会了我面对不利时要奋力争取。”
哈尔滨工程大学“模联”社团学术总监张斯达说:“‘模联’将学生同世界形势紧密联系起来,让我们的视线从学校走向社会,从社会走向国际,在强化了英语水平的同时,有利于锻炼自身的能力,学会竞争与妥协,学会处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关系。”
东北林业大学“模联”主席张垚和东北农业大学“模联”主席张瀚青建议说:“‘模联’能够锻炼同学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而目前我省只有5所高校建立了成型的‘模联’社团,今后,东北三省的‘模联’社团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壮大。”
链接
模拟联合国是一项由青年学生组织的对联合国及相关国际机构进行模拟的会议。它依据一定的运作方式和议事原则,围绕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学生们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作为各国代表,参与到“联合国会议”当中,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通过演讲阐述“自己国家”的观点,为“自己国家”的利益进行辩论、游说,并通过沟通协作,拟出解决会议问题的决议草案。会议语言通常为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