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搜狐网:敢驾"蛟龙"入深海——记"蛟龙号"主驾驶员叶聪
作者
王恒志
来源
搜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3-04-24

分享

敢驾“蛟龙”入深海记七二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蛟龙号”主驾驶员叶聪

新华网南京4月23日电 第一次见到叶聪的人大约很难想象,眼前这个胖子“宅男”,就是从编写“蛟龙号”设计报告、画图纸到38次驾驶“蛟龙号”入海的“深海的哥”,十年光阴,“可下五洋捉鳖”的中国梦在未满34岁的叶聪和他同事手中成为现实。

五年造“蛟龙”创造奇迹

2002年,刚从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毕业不久的叶聪赶上了中国载人深潜“最好的时代”:7000米载人潜水器被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并命名为“蛟龙号”,叶聪所在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勇担重任。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说,深海载人潜水器的设计当时在国际上没有现成标准和规范,相关资料难得一见,相关人才也严重“断档”,是叶聪这批年轻人挑起了大梁。

回忆起那段“艰难岁月”,从小就喜欢画格子做设计的叶聪说:“可供参考的资料太少了,就连国外一些宣传画,我们都能研究很久。”

由于勤奋好学和刻苦钻研,2003年,叶聪被委任负责“蛟龙号”的总布置设计,这是潜水器设计制造的“主线”,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文件和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潜水器总图均出自他手,这让叶聪成为最熟悉“蛟龙号”的人。

从总体方案设计到潜水器设计,从总装联调到水池实验,叶聪始终和“蛟龙号”共成长。七〇二所所长翁震平说:“技术空白很多,每个部件、每个环节都要进行无数次的试验,仅用五年时间就完成了设计组装,这本身就是个奇迹。”

驾“蛟龙”入深海创造纪录

2009年,曾在美国Alvin载人潜水器学习观摩的叶聪当仁不让地成为“蛟龙号”主驾驶员。

“蛟龙号”第一次出海,挑战的仅仅是50米,但这却是蛟龙号团队“最害怕”的时刻。叶聪回忆说:“真正第一次下潜深度只有38米,1个多小时的时间全身都是汗,感觉非常疲惫,后来10多小时的下潜也没这么紧张。”

50米、300米、1000米、2000米、3000米、4000米、5000米、7000米……“蛟龙号”每一次突破这些深度,都是在叶聪驾驶下完成的。2009年-2012年,“蛟龙号”四度出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先后51次下潜(包括1次无人),叶聪“入海”38次。

2012年,“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一次次刷新世界载人深潜纪录,叶聪和他同事们的努力,让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深海

巨大成功背后,是数不清的汗水和艰辛。“蛟龙号”内部空间狭小,驾驶员只能保持蜷缩状态工作,叶聪这样叙述自己的感受:“深海生物比较稀少,总体上给人一种荒凉感。下潜速度大约在50米/分钟,比平常的电梯还要慢一点……”

在深海,叶聪他们需要调试“蛟龙号”各个系统的功能,还要进行科考作业、捕获海底生物……“有时还有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开始时出现通讯故障,3000米时出现绝缘故障,5000米时回收遇到暴风雨,母船迟迟找不到我们……”叶聪说。

但所有困难都不能阻挡叶聪和他的同事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当初的中国梦已成现实,“蛟龙号”今年6月将迈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作为第一批职业潜航员教练,叶聪的任务更多更重;而下潜40米左右的全透明观光潜水器目前正在研制中,叶聪说:“希望能让更多人接近深海,感受海洋魅力。”

原文链接:http://roll.sohu.com/20130423/n373749484.shtml

编辑:U3_meitigongcheng  审核:U3_meitigongcheng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