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程大学的学生创新作品——潮流发电平台。本报记者 苏强摄
12月初,由国家创新方法研究会、省科学技术厅、省教育厅、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知识产权局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落下帷幕。据了解,本届创新方法大赛历时6个月,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47所高校的近600个代表队携434件作品参赛。回望整个赛事,记者惊喜地发现,我省高校成果丰硕: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儿童护眼正姿台灯”,东北农业大学的“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谷种籽粒智能分选系统”、“ 棚室智能管理机器人”,齐齐哈尔大学的“新型联合整地机”、“ 基于模式识别的WIFI职守塔吊”等几十项发明创造作品,成功获得国家特等奖和国家一、二、三等奖等多个奖项。
奖项背后是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记者在采访省科协、教育部门、团省委、部分高校等多个相关部门的过程中,有业内人士分析评价,近几年我省不断增强高校学生创造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水平,培养了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加强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将创新方法应用到实际科技创新中。客观地讲,类似的一系列国家级、省级、校园科技创新大赛掀起了我省高校创造创新的一个热潮,以竞赛为载体,我省高校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记者持续跟踪了几场大学生创新大赛,其中的亮点值得我们一同揣摩,一同借鉴。
校企对接 作品完美变身
本次创新方法大赛中有一些作品格外引人瞩目,如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个学生创造团队研制的儿童防近视矫坐姿台灯,外表普通的一件作品却获得了本届大赛的一等奖。由于其极具实用价值,被哈尔滨市一家企业看中,该企业表示愿意投资用于他们对产品继续完善研发和预备营销,并在本次大赛的校企对接签约仪式上与其正式签约。
该学生发明团队成员之一赵国波说:“我们的作品是利用红外距离传感器纠正小学生读书时的错误坐姿,帮助预防近视。如果孩子弯腰、驼背或是距离太远和太近,这些错误坐姿就会传给台灯电路板一个信号,台灯就会发出报警提示音,如若十秒内不改正台灯便会自动熄灭。”赵国波介绍说,真的没有想到他们的作品在“TRIZ”大赛获得一等奖,更意想不到的是,企业对接会当天,哈尔滨一家公司当即就表示愿意与他们签约,并决定给他们投资20万元用于研发。
“原本台灯都是团队成员自己组装的,什么都得靠自己,推广和销售能力显然十分有限,现在有了投资,终于可以大批量生产了。我们对自己的产品很有信心,现在我们已经开始试着在网上销售了。”赵国波满怀信心地说。通过这样的创新大赛和对接会,赵国波和团队队员都感慨:“以前搞发明创造只是源自兴趣,现在我们通过类似这些创新大赛的锻炼,真的实现了‘科技转变为生产力’,我们经过上百次实践而辛苦创造的成果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即将发挥它的社会价值。”
据了解,本次大赛上除了这个团队发明的护眼正姿台灯,还有齐齐哈尔大学的新型联合整地机、残疾人智能多用途护理床,大庆师范学院的抽油机智能远程监控系统等共9项大学生发明的作品受到企业格外关注并成功签约,实现了校企对接,作品真正变身为产品,具有创新意义、科学价值的同时又兼顾了社会实用价值。
红火大赛 提升产权意识
在TRIZ杯大赛之前不久我省第二届“知识产权杯”高校发明创新竞赛也是刚刚落下帷幕,历经9个月的比赛,来自我省18所高校的329件作品参赛;再之前,第十三届“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共收到来自全省26所高校的980件作品;各高校也在自行组织各种创新竞赛……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各个级别的大大小小赛事,除了促成了校企对接、学生实践增强等意义外,很多高校的学生都表示,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产权意识。
获得“知识产权杯”一等奖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高颂同学在采访中谈到,“近两年关于创新创造的竞赛越来越多,这些比赛锻炼了我们发明创新能力的同时,也弥补了我之前对于知识产权知识的盲区。刚开始,我们完全不清楚专利申请的渠道和流程,完全不懂得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意义。通过组委会组织的专题培训,我们学习到很多的相关知识,再经过老师的点拨和自己不断尝试,终于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开始增强产权意识和关注产权保护。这些大赛确实让我们受益良多。”
以相关部门统计的2012年数据为参考,我省发明专利申请同比增长39.6%,增长率居全国第8位,专利创造能力明显增强。2012年,我省企业与高校成为专利申请的主体,高校专利申请量7054件,同比增长67.2%。全省专利授权量达20261件,在全国排名由第17位上升到第15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一位负责人认为,通过各种创造发明、科技创新大赛,学生形成了技术创新与产权保护双管齐下的意识。当今社会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技术创新,比赛为我省高校师生展现创新才华搭建了专属平台的同时,也为龙江专利成果转化注入源动力,拓宽了科技创新道路,服务经济发展。这些创新竞赛激发和挖掘了龙江高校师生的发明创新热情及创新潜力,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有效开发和利用了智力资源。
淬火升级 点亮创新教育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近年的一系列创造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校方一位工作人员的介绍似乎给出了他们成功的理由。“在哈工程的校园里,你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实验室里灯火通明,同学们打破专业、年级界限搞创新实践,创新活动蔚然成风。有学生自豪地说:‘科技创新在我们学校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平常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去教学楼上课、去图书馆自习、去食堂吃饭一样。’”
在创新大赛中取得佳绩,学生创新行为蔚然成风,这些收获并非在哈工程一枝独秀,东北农业大学、大庆师范学院、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等全省几十所高校在近两年的创造创新方法大赛中或崭露头角,或屡获佳绩。究竟是什么催生了高校学生如此高的创新热情?记者从黑龙江省教育厅了解到,近年来,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启动实施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的指示精神,按照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分类发展、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大农业、农村区域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正是有了这一大环境,我省教育部门、科技部门、团委等多个部门经常联动,以各种大赛、竞赛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激发了全省高校的创造创新热潮。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丁处长告诉记者,“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一直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和任务,我们采取了多种方式为载体,其中以学生参与的各种竞赛为载体的形式效果最好。在调研中我们感受到,看到这些结果、硕果的同时,过程更吸引我们。我们在一些高校了解到,有些专业知识的书本,学生平时都懒得看,可为了创造发明,学生竟然‘啃烂’了这些专业书本。学生因比赛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在令人欣喜,同时他们也真真切切向创新型人才迈进了一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现了它的价值。”
哈市一所高校负责人分析说:“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学校实施精英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国家和省里都给予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大环境,学校为每一个学生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如今全省各高校的发明创造、科技创新如火如荼,这也让原有的教育形式‘淬火升级’。创新教育模式的激活点亮,必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原文链接:http://epaper.hljnews.cn/hljrb/html/2013-12/16/content_10670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