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倾心于开拓 成就于实践———记我的导师张亮教授
作者
宁义君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1033
更新时间
2010-04-08

分享

大学之大,非楼之大,师之大也。看一所大学的好坏,不能只看他的实验设备和基础设施,更要看他有多少国际知名的教授、专家、学者。

我们对一所大学的仰慕,不是因为她所处的地理位置,而是她的学术声誉、大学精神及其育人、科研成果为全社会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

在我的心目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他拥有一批为学校发展和学生成才默默耕耘的、优秀的教授、专家。张亮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可以说,师从张亮教授的经历,是我一生最大的收获。

求学篇

在大四之前,虽不曾上过张教授的课,但对张教授的学术修养、人格魅力却早有耳闻。在学校的网页上,我不只一次地浏览张教授的介绍。通过简洁的文字,我得知张教授在国内外均享一定知名度,其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求学经历深深吸引了我。

张教授所学的专业是机械工程,可独有建树的却是在流体力学领域。1981年到1983年,张教授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修读了流体力学专业;1989年和1992年,在哈船院分别获得了船舶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1995年,应邀赴日本琦玉大学讲学。1996年,张教授应邀去牛津大学工作一年,当时,除去中国科学院和医学院的12人,全国仅有6人因获得“英国皇家奖学金”才有此机会前往牛津大学。后来,张教授先后应邀去爱丁堡大学、那不勒斯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瑞典查尔座斯大学等大学作访问学者。丰富的国外求学及工作经历使张教授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对其所从事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

教学篇

在选择导师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张教授,立志在张教授门下学有所成,为我们国家的海洋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研究生课程中,我选修了张教授主讲的《粘性流体力学》课程。为了使我们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科研工作,张教授特意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和实际操作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张教授还喜欢讲一些教学内容“之外”的东西,例如,当今粘性流体力学发展以及大家都广泛研究的CFD问题,不但使我们了解到流体力学发展的最新趋势,而且让我们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张教授还给我们介绍国外诸多大学的教学理念,开扩我们的视野,帮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

我非常喜欢张教授参与编写的《流体力学》一书,正是这本书让我对流体力学产生了莫大的兴趣。流体力学和结构力学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主修的两大课程,这两门课是其它专业课的基础,不学好这两门课,其它的专业课几乎无法学习。对于我们来说,流体力学是新事物,其理论抽象、公式繁琐、变量繁多,对数学基础要求很高,学起来相当不容易。张教授一定是知道我们的苦衷,在编排教材的时候,特意将“场论”放在了最前面。“场论”里面有详细的推导过程,每一步都有详细的解释,即使是数学功底不太好的同学,只要看明白了这章,以下的章节看起来就较容易了。

科研篇

海洋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等问题亟待解决的今天,海洋能的开发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海洋能利用技术在国际上刚刚起步,处于紧要关头,张教授抓住机遇,带领课题组克服层层困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争得了我国在海洋能技术方面的话语权。他和课题组设计并主持建造了我国第一座漂浮式“万向一号”70kw潮流试验电站和第一座“万向Ⅱ”40kw沉海底式潮流电站。2005年,张教授的潮流发电科学研究被国际上评为十大最具有投资前景项目,并荣获“蓝天”大奖。

张教授的研究范围很广泛,除了海洋能利用,他还开展了风能方面的研究,而且硕果颇丰。在张教授的指导下,课题组完成了垂直轴风力机空气动力性能的研究,结合我校在波浪领域的研究优势完成中海油公司的水平轴风力机整体海上运输方案设计、海上大型风力发电机基础及相关设施设计,并在哈尔滨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开展了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研制关键技术研究。张教授对科研工作勤勤恳恳、认真求实,申请了多项国家科学自然基金,为我国的基础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张教授是一位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更是一名严谨求实的科研工作者。我为有这样的导师而感到自豪。

编辑:B_wanghuijun  审核:温婷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