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1818年-1884年),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主持设计并制造了我国造船史上第一艘汽机轮船——黄鹄号。
1769年,英国人瓦特发明弹动式蒸汽机。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的明轮式蒸汽轮船“克勒蒙特”号在哈得逊河试航成功。
到了19世纪60年代,中国人自造的第一艘蒸汽机轮船,终于由徐寿、徐建寅父子在金陵军械所制成。
中国第一艘汽机轮船的诞生
徐寿天资聪颖,年青时就学会了一手工艺活,精通各种农具、器物、艺术品的制作,拿得起铁工、木工、泥工、纺织、缫丝全活,还懂得古琴等乐器的演奏及修理。他与友人华蘅芳来到上海探求新知。这里有中国人的铁匠铺、玉器坊、小器作,也有洋人开设的车、磨、刨、锻、镀、焊、铸。在家乡百巧万能的徐寿第一次看到西洋制造手法,还到处寻找西洋器法的书刊和图式,煞费苦心地钻研起来。他们专门拜访了当时在西学和数学上已颇有名气的李善兰。李善兰正在上海墨海书馆(译馆)从事西方近代物理、动植物、矿物学等书籍的翻译。又去洋人开设的修理船舶的工厂看机器设备,参观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洋人小火轮。据华蘅芳后来对著名思想家王韬说,徐寿当时就说小火轮上的机器自己也完全能够制造。还说,徐寿能够造自鸣钟和指南针,与欧洲制造的没有两样。他还能铸造墨西哥的银元,铸出的银元使人难辨真假。
徐寿和华蘅芳回到无锡后,就在学习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科技书籍基础上,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并采取当时能够做到的实验方法来理解科学原理。比如,他们为了弄懂光分七色这一光学原理,没有三棱镜实验仪器,就把水晶图章磨成三角形来进行实验。又如,他们为了弄懂弹道的抛物线原理,没有实验设备,就用了许多竹竿,捉来一些麻雀系在竿梢,放在不同距离,从不同的角度射击,观看子弹运行情况,记录下各种数据,终于获得理解。他们把研究成果,由徐寿绘画,华蘅芳作文,写成了《抛物线说》,引起了世人瞩目。
咸丰后期,洋务运动兴起。北洋大臣曾国藩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向清廷保举6人创办实业,其中,徐寿作为江浙两省中“才能之士,能通晓制造与格致之事者”得到清廷重用。次年,徐寿受曾国藩委派去安庆军械所专办创造事宜。1864年9月,军械所由安庆迁往金陵,徐寿父子随之到了南京。
在安庆,徐寿接受的第一项工作是制造轮船。参与制造的有华蘅芳和徐寿之子建寅。华蘅芳在绘图、测算、和配置动力等方面给予他极大帮助,建寅也“累出奇思以佐之”。
1865年4月,金陵军械所建成一艘明轮式蒸汽机轮船“黄鹄”号,船长55华尺,载重25吨,航速7节(1节为1海里/小时)。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机动轮船。
“黄鹄”号动力采用高压蒸汽机(高压引擎),双联卧式蒸汽往复机,单式汽缸,锅炉为苏格兰式回烟烟管汽锅。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高压蒸汽机,亦是中国第一台工业用高压蒸汽机。当时的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报道了高压引擎及轮船的制成:“造船所用的各种工具和设备,连同螺栓和螺丝、阀门、压力计等都是在既无外国模型又无外援的情况下,由徐寿父子亲自监制的。”它的出现,是19世纪中国科技业的大事,也是中国近代军工的起步。
此后,徐寿父子与华蘅芳继续合作,1869—1973年陆续建造了“操江”、“测海”、“威靖”、“海安”等暗轮兵船。其中“海安”号兵船,载重2800吨,马力1800匹,配炮26门,可载兵500,航速12节,是当时国产木壳蒸汽军舰中最大的一艘,“在外国为二等,在内地为巨擘”。由“恬吉”号到“海安”号,船只一条比一条吨位大、技术精、装备全,我国的造船技术有了新的飞跃。
博彩众家 终集大成
翻译大量科学著作
为了造船需要,徐寿亲自翻译了关于蒸汽机的专著《汽机发初》,这是徐寿翻译的第一本科技书籍,它标志着徐寿从事翻译工作的开始。
1866年底,李鸿章、曾国藩要在上海兴建主要从事军工生产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因其出众的才识,被派到上海襄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徐寿到任后不久,根据自己的认识,提出了办好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四项建议:“一为译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轮船水师。”
把译书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办好这四件事,首先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译书不仅使更多的人学习到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能探求科学技术中的真谛,即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
为了组织好译书工作,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除了招聘包括傅雅兰、伟烈亚力等几个西方学者外,还召集了华蘅芳、季凤苍、王德钧、赵元益及儿子徐建寅等略懂西学的人才。他主要负责化学和机械方面,华蘅芳负责数学、矿物和气象方面,徐建寅侧重在物理、天文等方面。徐寿所译的《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鉴原补编》、《化学求质》、《化学求数》、《物体遇热改易记》、《中西化学材料名日表》,加上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合称“化学大成”,将当时西方近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几本书和徐寿译著的《西艺知新初集》、《西艺知新续集》这一套介绍当时欧洲的工业技术的书籍,被公认是当时最好的科技书籍。此外,徐寿在长期译书中编制的《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对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直到1884年逝世,徐寿共译书17部,105本,168卷,共约287万余字。其中译著的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有13部。
创译汉字元素符号
在19世纪,徐寿所处年代,我国不仅没有外文字典,甚至连阿拉伯数字也没有用上。要把西方的科学技术的术语用中文表达出来是项开创性的工作,做起来实在是困难重重。徐寿他们译书的过程,开始时大多是根据西文的较新版本,由傅雅兰口述,徐寿笔译。即傅雅兰把书中原意讲出来,继而是徐寿理解口述的内容,用适当的汉语表达出来。
西方的拼音文字和我国的方块汉字,在造字原则上有极大不同,几乎全部的化学术语和大部分化学元素的名称,在汉字里没有现成的名称,这可能是徐寿在译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为此,徐寿花费了不少心血。
对金、银、铜、铁、锡、硫、碳及养气、轻气、绿气、淡气等大家已较熟悉的元素,他沿用前制,根据它们的主要性质来命名。对于其它元素,徐寿巧妙地应用了取西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的原则来命名,例如钠、钾、钙、镍等。徐寿采用的这种命名方法,后来被我国化学界接受,一直沿用至今。
兴学著述 投身教育
在不懈的科学追求中,徐寿深感到我国科技人才的缺乏,在主持翻译馆译介西方书籍和从事江南制造局技术工作的同时,还与傅兰雅创办了格致书院。格致书院是我国第一所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科技教育专门学校。
格致书院创建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徐寿受托具体修订了格致书院的章程,并亲自绘图设计,指导动工兴建。据“格致书院会讲西学章程”规定,课程分矿物、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门。办学宗旨是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工艺之法、制造之理”。书院除由徐寿主持对入院学生定期课艺以外,还举办定期科学讲座,书院负责讲化学的另一教习是栾学谦。他在讲授化学知识时,还配合实验表演,收效很好。这种授课方法和风格形成格致书院注重实验的风气。
格致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不低于今天工科本科的水准,从学制上看,培养目标甚至还更高。因为这里的10年,要掌握“格致机器、象纬舆图、制造建筑、电气化学”,还要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有益于时、有用于世”,达到“为国家预储人才,以备将来驱策”。只读过五年私塾的徐寿开始操持这个十年制的现代教育机构,不同于今天的年级设置,格致书院设预科一年,初级三年,高级六年。
格致书院从创建到停办,近40年,不但培育了一些科学技术人才,传播了近代科学知识,而且对我国兴办近代科学教育机构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办学期间,徐寿还协助傅兰雅创办了科技期刊《格致汇编》,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种科学技术期刊。介绍了不少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对我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格致汇编》所刊登的文章,可分为三大类,①论说,②科技新闻(格致杂说),③通讯(互问互答)。所介绍的西方科技知识也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不少是有关化学与化学工艺的篇目。徐寿是一位勤劳的创办人,不仅主持编辑工作,而且自己还积极撰写文章,如《格致汇编》的发刊序言和“医学论”、“汽机命名说”、“考证律吕说”等专述论文都是他亲自撰写的。书刊为培育科技人才,普及科技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寿在上海工作的17年,将心血倾注于译书、科学教育及科学宣传普及事业上。他到上海后不久,洋务运动事业兴盛,山东、四川仿设机器局,争聘徐寿主其事,他认为译书尤急,皆谢绝不往。他将毕生心血倾注于化学事业和科学教育事业。徐寿于光绪十年八月初六(1884年9月24日)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享年6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