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毕业金榜“揭榜”四载,入榜者逾五十人。这些曾经“榜上有名”的优秀学生,有的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有的仍在校园里求学深造。2014年“毕业金榜”日前揭晓,2个班级、2个寝室、9名个人榜上有名。这些优秀毕业生以勤学慎思彰显爱国情怀,以开拓创新铸造敬业精神,以自强发展树立诚信品质,以公益奉献传播友善美德。他们是我校人才培养的累累硕果,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如今,这些毕业生已经满载大学生活的丰厚收获,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再次启航。就让我们走近这些优秀学子,走进他们写满奋斗的青春年华。
学习之星——核学院孙挺臻
获奖理由:学习成绩和综合成绩连续3年排名全院第一,4年平均学习成绩91.80分,保送至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曾荣获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一等奖,以及“省三好学生”、“校优秀团员”、“校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累计获得奖学金31800元。
在很多人还在梦乡时,孙挺臻已经早早起床,开始准备一天的功课;当很多人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甚至睡觉时,他总是坐在第一排,如饥似渴地汲取老师讲授的知识;当很多人窝在寝室、玩电脑时,他却在图书馆,复习当天的知识。
孙挺臻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大学四年,总会遇见非常好的老师。大一时,卜长江老师教他微积分。卜老师总是说,想象力比知识要重要,一个成熟的思维体系比做题重要得多。大三时,孙挺臻又结识了王建军老师和谭思超老师。王老师引领他走向了科研的道路,其勤勉做事、谦虚为人的态度,也深深影响了孙挺臻。谭老师则教导他要睁眼看世界,有胸怀天下之志,对待问题不仅仅要有工程思维,还要有科学思维。正是在众多老师的教诲和影响下,孙挺臻慢慢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使得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高效,而且事半功倍。
创新之星——核学院叶尚尚
获奖理由:曾在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RobCup公开赛、第十三届全国机器人大赛等赛事中获得佳绩,获得国家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2项、校级科研立项5项;当选“校创新标兵”、“大学生科技创新特色公开课”主讲人、E唯协会科技部副部长。
学校举办的“启航杯”,是叶尚尚参加的第一个科技创新竞赛。他的参赛作品需要软硬件共同支撑。硬件部分还算容易,可是软件部分,对于从未接触过编程语言的他来说,简直无从下手。通过自学和请教学长和老师,叶尚尚最终克服了困难,不仅完成了作品,还获了奖。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叶尚尚从校级到省级、国家级直至国际级的比赛和科研项目的锻炼中一路走来,累计获得各类奖项资助57200余元。
在积极参与科创活动的同时,叶尚尚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曾获得校一等奖学金7次、国家奖学金1次、学院十佳“学习标兵”、“学院学风建设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由于学习成绩优异,科创能力突出,目前已保送至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读研。
个性发展之星——自动化学院张益
获奖理由:学习成绩91.7,专业第一名,曾多次荣获各类奖学金等,现保送至浙江大学控制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曾任班长、校学习部部长、校学生会主席,多次获得“省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和志愿服务活动。
2011年9月,刚上大二的张益经参加“校三好学生标兵”的评选答辩。其他16位候选人,是来自16个院系的高年级同学,有的是学生会主席,有的已经保送至清华大学攻读博士,有的已经获得了十余项科技创新奖项。张益的简历上,只有一次单薄的一等奖学金和一些班长工作的经历,难免落榜。
虽然在评选中落榜,原本打算放弃学生工作的张益却在评选的过程中,从那些学长的身上学到了如何兼顾学习、科创和学生工作,做到个性突出、全面发展。他开始加入创新实验室,参加学生会竞选,参加辩论赛和运动会,最终,他在科技创新比赛中获得多项荣誉,在辩论赛中也多次斩获冠军,还在大四时,当选校学生会主席,并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保送至浙江大学攻读博士。
在参加2013年陈赓奖学金评选答辩时,张益已经成为两年前他曾无比羡慕与敬佩的学长,以绝对优势当选。
创业之星——理学院吴鹏
获奖理由:学院学生会主席,被评为“校十佳学生干部”、“校优秀学生干部”等,现保送至理学院光学工程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年12月,创立哈尔滨博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任总经理、法人代表。
2013年10月的一天,中国科普研究所任福君所长一行到国家级物理教学示范中心参观,吴鹏作为理学院科普团队的一员,负责接待和讲解工作。“这么好的实验中心,这么多的科普资源,为什么不把它打开推向市场呢?”任福君老师的一席话,让吴鹏有了开办公司的想法。依托物理演示实验中心做科普推广,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学校和老师的支持。
2个月后,哈尔滨博敏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学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成功,主营中小学物理演示仪器,并开展物理科普服务。今年3月份,公司迎来了第一批来听讲座的学生。一次讲座2小时,收费100元。学生听完讲座、参观完实验中心,吴鹏拿出公司开发的物理实验仪器售卖,3D虚拟呈像、腕力球等一些好玩的教具被一抢而空。更让吴鹏高兴的是,家长们还跟他预订了下一次的讲座。就这样,在22岁这年,他从一名学生变成了吴总。
学术之星——动力学院贺彦博
获奖理由:以第一作者在EI检索的《声学学报》及《ACTA ACOUSTICA》发表论文各一篇,以第二作者在EI检索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发表论文一篇,以第一作者在2014振动噪声国际会议发表会议论文一篇,并进行英文宣讲。
“你把这个成果总结一下,说不定可以公开发表。”“五四杯”评审老师的一句话,在不经意间打开了贺彦博通往科研道路的大门。怀着试一试的态度,贺彦博找到了动力学院振动噪声控制研究所的杜敬涛老师。尽管经讨论过后得知,该项成果并未达到可以公开发表的水平,但杜老师对于这位年轻人在科创活动中展现出的热情和执着、思维和能力却极为赞赏。
二人一拍即合,共同开始了一段未知的旅程——一个研究所内从未有人触碰的课题。未知代表机遇,更代表艰辛。中英文文献必须自行从头查起;理论推导受阻,却无人可以求助;数值仿真结果有误,多次调试无果;别人都在休息,自己却在实验室冥思苦想……
如今看来,这些努力都是值得的。1月13日,2014振动噪声国际会议在学校召开。贺彦博发表了会议论文一篇,并作为唯一的本科生进行了英文宣讲。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20余位振动领域著名的国内外专家的普遍认可。
全面发展之星——船舶学院李茹杨
获奖理由:学习成绩91.9,专业第1名,已保送至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流体力学所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多次获得各类奖学金,以及“省三好学生”、“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产党员”、“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获国家级科创竞赛奖项4项、省级奖项1项;曾任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班长。
上大学后,李茹杨的生活特别规律。每天6点起床,6点半吃早饭,7点去图书馆看书,晚上9点跑5公里。“我很享受跑步给我带来的那种成就感,那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中途时,我也常常想放弃,但一想到还有一半就完成目标,就咬牙坚持下去了。这样你会惊喜地发现,越到后面你跑得就越来劲儿,因为离目标越来越近,马上就能成功。”就这样,每当李茹杨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都会想到自己长跑时的样子,最后,都能坚持下来,顺利渡过难关。
李茹杨本科学的是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但申请清华读博却是流体力学专业。面试考察的都是流体力学的专业知识,复习使用的也是清华大学的教材,该教材内容多,偏重理论,难度很大。面试前的3个月,李茹杨每天都在“啃”教材。 面试当天,导师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难,即使李茹杨看了3遍书,还有很多知识不会,但李茹杨落落大方的谈吐、诚恳谦虚的态度,以及她在面试中表现出的扎实的知识功底,还是深深打动了她的导师。
道德之星——材化学院赵相禹
获奖理由:先后做过楼层保洁员、汉堡店零工、发传单、家教等兼职;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陈赓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以及化学竞赛国家二等奖、省新材料大赛一等奖、“省三好学生”等荣誉,以优异成绩保送至哈工大读研。
赵相禹是一名孤儿,从小与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以优异成绩考上大学后,他不忍心再让满头白发、时常患病的爷爷奶奶为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操心,坚持勤工助学。大学四年,他没有花过家里一分钱。
当别人还在梦乡里,他已经在寝室的楼道里打扫起了卫生;当别人计划着节假日出游时,他已经在游乐园里炸起了薯条、做起了汉堡。他用瘦弱的身躯为自己开辟出了求学之路,也成为了家庭的顶梁柱。
兼职占据了赵相禹大部分的时间,每天熄灯前,他才拖着疲倦的步伐回到寝室,还要坚持在公寓自习室学到凌晨。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天道酬勤,通过自身的拼搏,大学四年里,他始终是专业前两名,并获得保送哈工大读研的资格。
希望之星——曹湘泉
获奖理由:土家族,担任外语系新闻部部长、启航大学生通讯社副社长,班级宣传委员,曾获得少数民族预科生奖学金7次,以及“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干部”等荣誉,于2013年选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交换学习,现将赴香港科技大学读研。
大三下学期,曹湘泉通过严格的面试,获得了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交换学习的机会。在这一个学期里,她选修了8门课程,期末平均成绩92分。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向大家展示祖国大陆学生的独特风采。在中国文化大学举办的英文作文大赛中,她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有时候,忙碌的生活也会让她觉得疲乏,但她享受与有梦想的团队一起工作的那种积极的状态,也希望能以自己的正能量带动身边的人。
丰富的大学生活,让曹湘泉变得更加独立自主。从台湾回来后,她着手申请学校,最终,收到了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约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曹湘泉的大学生活是灿烂的,在这个美丽的校园里,她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奉献之星——信通学院魏佳童
获奖理由:开展参与“启航行动”50余次、科创讲坛5次,大学期间累计志愿服务3390小时,获校级志愿者奖励10余次、省级以上志愿者奖励10余次、校级以上(含校级)奖励或荣誉74余次,现已个性化保送本校研究生。
大学期间参加一次“三下乡”活动,是一次成长与历练,而连续3年参加“三下乡”活动,就真的是奉献了。魏佳童连续3年参加了学院的“三下乡”活动,并且在后两年担任队长。这个暑假,她即将开始第四次“三下乡”之旅。
每次参加“三下乡”活动,魏佳童都有独特的经历。令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三下乡”服务队带着机器人去某个小学支教。看着同学们兴奋、惊讶的表情和渴求知识的目光,她深深爱上了这个活动。孩子们是那么渴望了解大学生活和外面的世界,而他们一句不经意间流露的话语,就可能为这些孩子指出了未来的方向,所以,她每年都会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
四年来,从校科协的部员到校科协主席,从学院宣传部部员到部长,再到学兼职辅导员,魏佳童一直走在奉献的路上。
创新先锋寝室
——航建学院7公寓105寝室
获奖理由:寝室成员成绩名列前茅,四、六级级通过率100%,累积获得奖学金39次,6人全部读研;积极参加科创比赛,共获科技竞赛奖30人次;热心公益,全面发展。
在二系女生的眼中,7公寓105寝室是一个神秘而神奇的寝室。她们神龙见首不见尾,寝室的门在白天通常都是紧锁的状态;课堂的第一排,她们又总是齐刷刷的出现。在别人为考试奋战到没日没夜的时候,她们总是淡定而有节奏的上着自习,最后以优异成绩结束每个学期的学习。
这是一个团结向上、友爱互助的集体。6个人学的是5个不同的专业,但这并不妨碍她们的交流,反而助力了彼此走上科技创新之路。比如说,周焕玲在水声学院,邓丽颖在自动化学院,但她俩经常讨论电子实验的内容。其他的寝室成员,也时常在寝室里分享自己在科创方面的心得。耳濡目染,寝室的科创参与率达到了100%,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科创意识和科研能力。
他们把在科创活动中培养出的实践能力,应用在了生活中。李鹤能帮助其他同学的电脑机箱清尘,孙兵用工程实践做的锤子砸坚果,周焕玲用电烙铁焊衣架。她们完全不介意其他同学称她们为女汉子,她们笑言,自己是专业素养和生活情趣一把抓。
学业先锋寝室
——船舶学院十二公寓222寝室
获奖理由:四、六级一次性通过率100%,四级平均555分,六级平均516分;寝室6人全部读研,共获得奖学金46人次,人均7.7次;多次获得“校优秀寝室”和“校优秀寝室标兵”等称号。
222寝室由李超、赖昱兴、吴品靖、蒋龙杰、万乐天、林谋等6人组成。他们在寝室这片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由于在学业、科创、学生工作、公益活动中的优异表现,他们的事迹得到了黑龙江生活报、新浪黑龙江、搜狐教育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4年来,寝室成员主动组成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帮助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同学,渐渐成为了船舶学院2010级男生的“答疑之家”。他们对低年级同学进行英语四级辅导,也取得了显著效果。雅思口语大赛、教学模拟大赛、英语写作大赛的领奖台上,有他们的身影。“军训优秀学员”、“工学之声广播电台主播”等光荣榜上也有他们的名字。在院系组织的足球赛中,寝室6人全部为主力,带领班级进入院系四强。院运动会上,他们参加接力赛,也取得了好成绩。他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让青春充满美好的回忆;他们对彼此的支持,让求学之路充满温馨。
最具公益力班级
——自动化学院20100412班
获奖理由: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班集体和个人获得国家、市、校级公益实践类奖项30余项,人均志愿服务时长达200小时以上;班级成绩优异,四级通过率100%,六级通过率70%,升学率70%,就业率100%;参与科技创新率100%,科技创新获奖率或参与各类立项并结题人数超过80%。
2010年9月,100412班成立。一个月后,已经参加城市之间义工联盟的董美宏带动班级同学一起去中央大街献血站做公益献血的宣传,从此,一段长达4年的公益佳话开始。大运会线上火炬传递、“对老人尽一份孝心,给社会添一份和谐”、“汇流·班助一”、“启航行动”等公益活动中,总是能看见100412班成员的身影。
在毕业离开母校之际,班级同学志愿填写了一份未来继续参加公益活动的意向书,以此表明自己参加公益活动的决心。班级还特别组织了一次回忆4年来大家参加的公益活动的班会。当大家谈到南岗小学的王志影因为大家的爱心而改变,大家纷纷感慨:“我们将四年的青春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让我们不枉年少”。
最具发展力班级
——经管学院20100931班
获奖理由:四级通过率100%,六级通过率以85.11%,升学率51.06%;曾获得“校三好班级标兵”、“校五四红旗团支部标兵”、“经管学院诚信魅力班级”荣誉称号。
2011年大类培养分专业之后,经管学院不同班级的47位同学组成了金融学专业20100931班,但是同学们不但彼此之间没有隔阂,反而极其团结。这种团结,不仅体现在同学们日常生活的嬉笑打闹中,更表现在学习上的互促、科研竞赛中的互进。
2010931班成立之初,班级同学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组成了学习小组。大家在学习上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最终,班级连续3年平均学习成绩排名学院第一。在科创方面,班级同学也齐心协力,共同进步。他们积极参加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GMC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挑战杯”黑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SIFE中国创新公益大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人均获奖13.3项。此外,班级成员还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和文体活动,热心公益,全方位提高自身的素质,成长为可靠顶用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