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四傍晚,11号楼112大教室人影攒动,在那里,杨在林教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破解”一个又一个未解之谜,为大家揭开地质学的神秘面纱……
许多学生对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的概念很模糊,其实,地质学就是一门研究地球基本特征、矿物、岩石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以及地壳演化史的科学。学习地质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以及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本科生可以通过对地质学的研究提升自身素质,认清事物的客观本质,去除迷信思想。
这样一门听似“无聊”的选修课,怎么会每学期的选课名额都爆满呢?当记者向杨在林教授提出这个问题时,他反问:“你知道百慕大三角吗?或者对北纬30度的死亡区域感兴趣吗?想不想知道唐山大地震里的秘密?”杨教授的反问,刹那间指出了这门课的闪光点。其实,这门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远不止于此,除了揭示未解之谜的猜想,杨教授还时常在课上展示一些他收藏的稀有矿石和图片,使学生对地质学的相关知识有了更真实的触感,客观上提高了听课率和授课效果。
杨在林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二系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杨老师在学生中的口碑很好,同学们都喜欢他的讲课方式。杨老师不仅经常找一些新鲜的话题和大家讨论,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还会在概念讲述中穿插一些相关知识的“题外话”。不过,杨教授一向秉承“凡事贵有度”的理念,对“度”的把握刚好是既能提升同学的兴奋度,又不会影响教学进度,于是,一种师生间的默契在他的课堂上上演了。此外,杨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问题和热点问题,唤起同学们的学习欲望,同时,通过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质学理论。
当提及上课过程中最感动的场景时,杨老师十分激动地讲述了一个关于五色地图的故事。有一次,杨老师在课上无意中提到了自己曾经见过一幅在当时很罕见的、由不同颜色的板块拼成的地图,很是喜欢,却怎么也买不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新学期开始后,一名同学找到杨老师,并将自己用整个假期才找到的五色地图送给了他。杨老师十分感动,他感动的不只是这名学生的行为,更是这名同学对于地质学的热爱。杨老师说,其实像这样让人感动的情景每一堂课都在上演,同学求知的眼神和讨论时的激情,无时无刻不在感动着他。
对于地质学的发展,杨老师感受颇多。他说,地质学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学科,涉及各个专业和各个领域的知识,他希望国家和社会能够对这门课程进行普及,使大家能更充分地了解自然规律,提升对自然灾害的认识,避免盲目的迷信,唤醒民众的自救意识,在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同时也加快这门学科的科学发展。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介绍的地质学基础选修课,在领略了这门课程的魅力之后,最让大家关心和“头疼”的考试来临了,不过请放心,地质学课堂上的考试是以议论文的形式进行,80%的限定题目外加20%的自由发挥空间,有时,杨老师还会增加讨论环节来降低考试难度,为的只有一个目的——快乐学习,快乐晋级。
24学时的课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凝聚了杨老师和同学们对于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热爱,带着些许不舍,交上了最后的试卷,也许从此和地质学不再相干,但重要的是,我们和地质学一起走过,课件里诱人的钻石图片,课堂上老师对未解之谜的深情讲解,以及同学们之间的激烈讨论都为同学们留下了种种美好的回忆,而这种美好的回忆恰是地质学的魅力所在吧!
介绍至此,你心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