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大类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初见成效,教学先进单位与优秀教师获得总额为500万元的重奖;国家级教学成果获得突破……“十一五”期间,我校全面实施“创新推动,打造品牌”人才培养战略,人才培养模式发生深刻变革,教学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作为人才培养工作先导的精英教育理念深入人心,作为研究型大学建设重要内容的精英教育体系初步构建,学校从人才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到育人平台与环境,多管齐下,下大力气狠抓内涵建设与质量工程,努力打造全员育人大教育格局,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获得显著提高,全方位、全过程、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
核心:谋划与革新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完善是构建精英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2009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与改革。
2005年,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了“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的可靠顶用之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了“创新推动,打造品牌”的人才培养战略,拉开了构建精英教育体系的帷幕。2007年四届一次教代会,学校完整而明确提出要构建精英教育体系,全面进行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
按照这一培养目标,学校科学谋划、积极推进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不断探索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8年,学校设立“陈赓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在精英教育模式创新上迈出重要一步。2009年,经过近2年时间的广泛调研、院系试点、基础课论证、专业课程体系评审等环节,学校按大类打通基础课程平台,本科生、研究生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制定完成。
以“基础、创新、特色、人本”为基本思路制定的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现有本科专业划分为理工类、经济管理类、社会科学类、语言文学类四个大类,在前3至4学期的基础教育阶段按专业大类打通基础课程平台,学生从第4学期起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后,可在专业大类内按照兴趣、爱好、社会需求,重新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注重专业口径拓宽的同时,重视技术基础课与实践环节。学校出台了《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性意见》,大力推进和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精心设计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实践教育教学的新形式和新途径。
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人为本”,以课程体系结构调整为切入点,初步建立了一个强化基础、注重实践,有利于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教学框架。进一步牢固树立了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强化一切工作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通过优化育人条件、挖掘优质资源,力求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最优质的教育。
2010年,我校首届按大类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顺利完成前三学期的基础教育阶段学习,279名本科生重新选择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初步建立以科学与工程技术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
“十一五”期间,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以精英教育理念为先导,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颁布实施、深入推进,精英教育体系的初步构建,为学校“十二五”,全面推进“创新推动、打造品牌”人才培养战略,把精英教育落到实处,继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大类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障:创新与推动
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精英教育体系的保障条件。“十一五”期间,学校在精英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以“质量工程”为牵引和抓手,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创新机制体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走出一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的内涵式发展之路。
“十一五”期间,学校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本科教育教学“九大体系”、“十大工程”,建成一套完整的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研究生教育逐步实现由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转变,深化培养机制改革,推进实施以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改革培养经费管理办法,设立培养基金,改革导师遴选与管理办法,实行导师退出机制,完善论文质量监控体系。2006年学校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工信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2010年工信部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均获得优秀评价。本科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黑龙江省高校榜首,毕业生考研率屡创新高,2009年达到43.25%。
“十一五”期间,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学校全面推进院系教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以评价制度为牵引和导向,进一步发挥二级办学实体效能,强化二级办学实体的教学管理意识,规范各环节教学行为,明确相关管理目标,增强院系教学质量监控意识。结合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学校探索实施以学生评教为基础,以二级教学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评教为主体,以专家评价为监督和保障的教师课堂授课评价工作,大幅度扩大奖励范围,增加奖励额度。2010年度教学评价工作业已完成,学校以500万重奖教学先进教师与院系,有力激励和鼓舞了教师和二级办学实体的教学热情。同时,为保证2009版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学校大力加强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2010年,对部分研究生学位课以及较重要的研究生选修课,本科大类基础教育平台课中的必修课、基础实践课进行了重点建设。督导、专家对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逐一进行检查、指导、监督和整改。
学校以质量工程建设为牵引,在专业建设、教学名师、精品课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十一五”期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4支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1名教师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6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种教材入选国家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种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38种教材、8种专著入选国防科工委规划教材、专著;建成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参与高校。“十一五”期间共有7个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6个专业被评为国防特色紧缺专业,1个专业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新增3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计算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正式获准成立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建设不断加强,共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提名8篇。
面向“十二五”,学校进一步明确了“优化和调整专业布局,强化专业建设目标,建一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育一流人才”的精英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在“十二五”期间,力争使我校入选国家级重点专业的数量达到8至12个,初步建成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完成学科专业调整,实现各层次、各类别学位点的合理布局。
格局:统筹与整合
2010年,我校校友叶聪、唐嘉陵担任“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潜航员,摘得“中国载人深潜第一人”、“国宝级”载人深潜试航员的桂冠;87届毕业生邢继、91届毕业生刘承敏、93届毕业生焦拥军3位校友当选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首席专家;我校毕业生“基础扎实,业务能力突出”获得用人单位普遍赞誉......“十一五”期间,我校人才培养品牌初步显现。
“十一五”以来,学校围绕“创新推动、打造品牌”战略,积极践行“以学习为中心、创新为重点、学风建设为主线”的学生工作指导思想,旗帜鲜明地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育人,一切服从科学,一切务求实效”的“四个一切”学生工作理念,扎实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指导、服务等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手抓”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风建设、学业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助学、学生学业学习指导和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等诸多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建立了学生综合服务体系,选拔、培养学习助教64人,“一对一”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统筹、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为精英教育体系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初步构建了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大力推进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搭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了一批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实践和创新活动平台,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和条件。依托实验教学中心统筹建成了14个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基地),为全校学生提供优质的“开放+共享”创新平台,打造高水平实验教学平台,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蓬勃开展,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5年来,直接投入经费超过700万元支持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各院系积极组织建设本院系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品牌,学校的实验教学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在其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一院一品”乃至“一院多品”格局,呈现普及化发展态势。
5年来,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取得骄人成绩。在各类国际级别竞赛中获奖近60项,在各类国家级竞赛中获奖335项。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共申请专利120项,多名学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150名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被学校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2010年1月,ACM/ICPC全球总决赛在学校举行,进一步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品牌的影响力。
面向“十二五”,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综合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既是打造人才培养品牌的保障条件,也是进一步完善精英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十二五”学校将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全员参与的教育格局,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进一步完善以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打造综合型、创新型、高效型教研一体化实验平台,加大科研实验室开放力度,为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