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批15个“兴海”学术团队产生
“六个一”引领示范合力推进学科建设转型升级
作者
吴丹丹
摄影
王一勇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4-07-15

分享

经各团队申报、院系审核、学校评审,以及校长办公会讨论通过,“流体力学学术团队”等15个学术团队日前正式入选学校首批“兴海”学术团队。入选团队同时发出“六个一”倡议,号召全校学术团队和教师,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要求、提升自身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的重大挑战,合力推进学校学科建设转型升级。

首批入选的15个团队分别是:船舶学院段文洋“流体力学学术团队”、船舶学院姚熊亮“舰船抗爆与水下发射技术研究团队”、动力学院马修真“动力装置电控技术学术团队”、动力学院刘志刚“振动噪声控制研究团队”、自动化学院朱齐丹“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研究团队”、自动化学院赵琳“先进舰船导航与测绘技术研究团队”、水声学院杨德森“水中目标特性测试与控制技术团队”、水声学院梁国龙“水声定位与目标探测研究团队”、计算机学院杨武“泛在网络与信息内容安全研究团队”、机电学院王立权“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信通学院赵春晖“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团队”、材化学院杨飘萍“无机功能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团队”、理学院苑立波“光纤技术创新团队”、核学院张志俭“核动力仿真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学院程早霞“国际政治与媒体宣传研究团队”。

“六个一”指学术团队要能够支撑所在学科的一个主流方向,集成优势谋划推进一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依托科研优势形成一个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交流对象,构建一支有独立学术思想、较强学术影响力和持续发展力的人才梯队,培育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团队文化。

学术团队是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的基本形态,是优化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术人才成长成才的沃土。当前,学校正处在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学校要求各“兴海”学术团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使命和任务,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团队活力、提升发展水平、做出重大贡献,发挥好引领与示范作用,与学校所有学术团队和教师一道,合力推进学校学科建设的转型升级。

围绕“六个一”目标与要求,15日上午,学校在主楼8楼大会议室召开首批“兴海”学术团队座谈会。校长刘志刚,副校长夏桂华、姚郁出席会议。

姚郁主持会议。夏桂华在会上宣读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首批“兴海”学术团队遴选结果的通知》。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术团队要实现发展,要在凝练学术方向的基础上,统一好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六个一是团队发展的目标,导向正确才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文化”15个团队的负责人、团队骨干结合团队发展情况、自身工作实绩与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与困难发言。水下作业技术与装备研究团队负责人说,团队这么多年一直围绕学校特色方向在努力,有了更加远大的目标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本次团队建设的指标提出的标志性成果,应该是学校、学院、学术团队各个层面共同努力的结果,还要有良好的政策支撑助力团队发展。先进舰船导航与测绘技术研究团队骨干人员希望,学校从政策导向上促进梯队建设,在职称评定、研究生招生等工作中有针对性地扶植团队。

首批“兴海”学术团队负责人代表、核动力仿真研究团队负责人张志俭教授宣读《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术团队建设“六个一”倡议书》。到会团队负责人在倡议书上签字。

刘志刚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确立了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大力推进五大转型升级工程的重要战略任务。学科建设贯穿学校实现研究型大学奋斗目标的全程,推动学科建设转型升级是学校当前和未来深化内涵建设的重中之重。本次学校遴选一批学术团队进行重点扶植建设,是对学科建设认识上的一次重要观念转变,把学术团队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途径,将对学校未来发展影响深远。他从学校机关相关部门、学院、团队三个方面就相关工作提出要求,指出机关有关部门要做好服务与支撑,深入了解团队建设各方面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支持与服务,要建立健全团队建设信息化管理,有效跟踪建设成效、把握建设规律;各院系要充分发挥二级办学实体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动落实好学院层面学科建设与管理的相关责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各学术团队要深刻理解学术团队建设的内涵,大力加强团队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全力保障学科建设转型升级目标的实现。

会上,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负责人、人力资源处有关负责人分别就《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科建设转型升级工程实施方案》、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相关支持政策进行说明。

学校要求,各机关职能部门、各院系要充分认识到学术团队建设的重大意义,把学术团队建设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任务和重要途径,支持、关心、帮助各学术团队的成长和建设,努力为团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各院系主要负责人是学术团队建设的直接责任人,要积极通过培育“兴海”学术团队,牵动和带领学院各团队和教师提升学科理念、增进发展共识,不断开创学科建设和学术团队发展的新局面。

全文阅读】:

关于学术团队建设“六个一”的倡议

学术团队是研究型大学师资队伍的基本形态,是优化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学术人才成长成才的沃土。当前,学校进入了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学科建设的主体力量,各学术团队责无旁贷地肩负着重大使命,同时也面临着适应研究型大学发展要求、提升自身发展活力和发展水平的重大挑战。作为首批入选的“兴海”学术团队,我们特向全校所有学术团队和教师发出如下“六个一”倡议:

一、勇于担当、争当学科主力。团队能支撑所在学科的一个主流方向,以学科方向为核心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凝聚队伍的综合优势。

在团队从事的研究方向中凝练并明确一个具有深厚学术积累、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能够支撑团队所在一级学科的方向作为团队重点发展的学术方向。围绕此方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汇聚研究队伍、争取科研项目、培育创新人才、扩大学术影响,通过若干年持续不断的积累,使团队和该方向成为所在一级学科的核心支撑力量,使团队成为国内该方向最高水平的代表者之一。

二、目标远大、谋划学科大事。团队集成优势谋划推进一项重大标志性成果,努力在重大科技奖励、高层次人才计划、高水平学科平台等方面取得突破。

以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为目标,立足学界、业界两个圈层,积极争取所在方向领域具有高影响力、高标志性、高产出度的重大科研项目,科学规划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统筹兼顾重大科技奖励、高端领军人才、高水平学科平台的培育工作,提高重大标志性成果策划能力、培育能力和攻关能力,形成科研项目高度聚焦、学术成果持续积累、重大标志性成果水到渠成的良性机制。

三、全面发展、统筹教学科研。团队依托科研优势形成一个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使科研更好地支撑和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

把握人才培养这个学科建设的根本,推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不断把团队最新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所承担的课程和研究生培养当中,依托科研优势建设研究型教材、实施研究型教学、开展特色教学研究、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的特色优势,把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四、开阔视野、引领学科前沿。团队应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建立一个稳定的国际交流对象,具有长期稳定的师生互访、成果交流、科研合作的平台和渠道。

团队注重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国外高水平大学先进的育人理念和科研模式,拓展国际视野,掌握学科前沿,不断扩大团队和学科方向的国际影响力。选定一个或若干个具有相近学术方向的国外大学团队作为长期稳定的交流对象,巩固交流平台、健全协作机制、深化合作内容,使之成为促进团队和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参照系。

五、着眼未来、增强发展后劲。团队努力构建一支有独立学术思想、较强学术影响力和持续发展力的人才梯队,形成团队带头人、后备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合理分工、和衷共济的良好态势。

积极探索研究型大学学术团队及其成员的成长规律,通过有针对性的引进、有目标性的培养和有导向性的使用,不断改善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注重优化团队成员的性格搭配、能力搭配和研究方向搭配,使团队数量充实、结构优化、优势互补、各尽所能,形成团队的集体优势和协同攻克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

六、内修外炼、营造事业绿洲。团队逐步培育一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团队文化,形成团队成员公认并自觉践行的奋斗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团队带头人应努力树立较高的学术权威、较强的人格魅力、科学的领导模式,甘为优秀后备人才脱颖而出担当垫脚石和铺路人;团队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特色优势,具有激发团队成员创造激情和追求卓越的文化氛围;团队成员之间沟通顺畅、配合默契、目标一致、密切协同,团队共同愿景与成员的自我实现有机统一。

让我们所有学术团队和全体教师携起手来,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同心协力、攻坚克难,以建设高水平学科、打造高水平团队为己任,以追求卓越的理念、舍我其谁的气魄、力谋大事的手笔、宽广包容的胸怀和开放开阔的眼界,不断实现精神状态和工作模式的转变,努力为学科建设转型升级和研究型大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辑:UX_wangyiyong  审核:coast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