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高屋建瓴、内涵丰富、饱含深情、催人奋进。动力学院师生备受鼓舞、倍感振奋。学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珍视荣誉、发扬传统、凝神聚力、狠抓落实,持续推动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五个行动方案”落实落地,努力打造船舶动力领域教育、科技、人才新高地,奋力谱写学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在守正创新过程中加强班子建设
一是提高站位。学院党委和领导干部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及制造强国、海洋强国等系列重要论述结合起来,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着力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待和殷殷嘱托转化为遵循导向、发展动力、任务举措和实绩成效,坚定不移履行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
二是珍视荣誉。从“哈军工”的海军工程系舰船动力科,到“哈船院”的动力工程系,再到“哈工程”的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70年来,学院始终保持强国强军鲜明底色,始终坚持“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需求、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为船舶动力行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红透专深“的科技人才,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踏上新征程,我们要倍加珍视“哈军工”荣誉、赓续“哈军工”血脉,团结带领师生谱写新时代哈工程“强国强军”的动力学院新篇章。
三是解放思想。进一步推动办学重心下移,提升领导班子核心履职能力,促进学院转型发展。调整工作分工,优化班子结构职能,设置分管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合作的副院长和负责综合行政工作的院长助理,将副院长从“保运行”和“基本盘”中解放出来,提高工作针对性和质量效率。扎实推进“双基”一体化建设,打破传统观念和固有思维束缚,帮助教师和管理人员走出“舒适区”,贯通学院、基层学术组织、学术团队和教职工抓落实堵点,不断释放“双基”育人主体效能,深入推进学生“一站式社区”建设,切实提高师生对于学院建设发展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二、在赶考答题过程中找准历史方位
一是我们要有责任回答好“教育强国、哈工程何为,动力学院何为”的时代课题。“强国建设、教育何为”“教育强国、哈工程何为”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作为学校船海核办学特色的主体学院之一,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职责,持续做好两方面工作:首先要多出人才、出成果。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可靠顶用人才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打造船舶动力领域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并具备与对手“掰手腕”能力的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其次要出经验、出示范。围绕落实“五个行动方案”,在思路理念、体制机制、工作范式、具体举措、探索新事物等方面及时拿出有特色、可操作、能推广的独到办法和经验,更好发挥“源动力”的作用。
二是我们要有信心回答好“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为强国强军再立新功,动力学院何为”的政治考题。要坚定不移强化政治统领,把政治性“第一属性”、讲政治“第一要求”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各方面、立德树人全过程,努力践行哈军工精神“六个始终”共识,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融入改革发展最深处最实处,让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底色更亮、成色更足。要坚定不移强化思想引领,持续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系列重要论述,深刻理解把握“四为”方针、“四个面向”要求、立德树人成效根本标准与学校“三个第一”价值追求的内在联系,为努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提供政治和思想保证。
三是我们要有能力回答好“全力支撑学校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动力学院何为”的现实问题。学院经过70年的发展积淀,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学科方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船海特色最鲜明的船舶动力领域一流创新人才的培养摇篮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形成了厚实资源基础、优良精神传统和独特发展优势。要置身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充分认清和准确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学科交叉不断渗透拓展,产学研用深度融汇等“大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学院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学校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深刻辨识和准确把握我们在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技创新、一流队伍建设等方面优势特点和短板差距,借“大势”、谋“大事”,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好支撑学校建设发展的“引擎”作用。
三、在换档升级过程中实现转型发展
一是紧紧扭住培养“红透专深”的高质量人才这个根本。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扎实推进新工科建设和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全方位支持联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为轮机工程、能源动力专业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新模式、建立新范式。紧盯制造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急迫需求,持续推进“两机”“中船智海”“龙江智能制造”等方向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深化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体系改革,高标准助推龙江工程师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统筹抓好烟台研究院、青岛创新基地优质力量投入,打造“产学研用”育人品牌。通过与中船、中航、中电等研究院所、企业共建协同育人基地,开展“订单式”、“项目式”、“联合式”创新人才培养,努力蹚好校院企联合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新路子。
二是牢牢把握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关键。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践行“科研先行”,扎实推进学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专项行动在学院落地。积极谋划并持续抓好“深海能源”“低碳动力”“数字动力”和“减振降噪”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布局建设,为实现在船海动力领域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贡献力量。深化有组织科研活动,围绕极端环境下等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积极开展深远海新能源高效稳定获取、转换、储能与传输、水下高功率密度智能动力、材料耐压防腐等研究,牵头“两机”“动力提升”专项等多项重大技术攻关。深度融入国家实验室体系,依托船舶柴油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围绕发动机燃烧、摩擦磨损、减振降噪以及可靠性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强与烟台研究院、青岛创新基地和海南创新基地协同联动,提升全国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高质量运行各类省部级创新平台,精准对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三是久久为功夯实人才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这个基础。坚持把高水平师资队伍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持续推进人才队伍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切实将“党管人才”落实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全链条。要破除“保姆式”引才思维,采取超常规措施,开展“清单式”“巡回式”“联动式”“跟踪式”全员引才工作,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抓紧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类型多样的师资队伍。建立“遴选种子-对标补差-结对帮带”的人才定向培育机制,进行全方位引导和支持,建成战略科学家引培,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后备人才培育梯队,加快建成船舶动力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新工科建设、科技攻关布局、凝练重大方向、创新团队培育、提高学术影响力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加大相关平台建设力度,大力支持教师在国际组织、国际期刊任职和赴海外深造,拓展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的频度与深度,汇聚更多海外学术大师协同创新,努力做到“引国际智慧用在中国船舶动力上”。
砥砺奋进七十载,牢记嘱托谱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推动“五个行动方案”落地,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深化科研组织模式变革,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相关技术攻关能力;不断深化人才队伍引培机制改革,全面提升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努力为学校加快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持续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