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哈尔滨工程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需要清晰学院发展的历史经纬,传承哈军工优良传统;需要找准学院发展的时代方位,强化人才自主培养、推进科技自立自强;需要谋划学院发展布局,答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考题”。
一、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永葆忠诚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从1958年在海军工程系成立“352”动力教授会的基础上成立潜艇核动力装置教研室以来,核学科的发展始终同“哈军工”发展同频共振,跌宕起伏中,将“绝对忠诚、为军向战、攻坚克难”的精神贯穿核学科发展的历史经纬。这是学院发展积累的宝贵财富。一是珍视学院发展取得的宝贵荣誉。在原子弹研制、核潜艇研制、“728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等国之重器工程项目中始终有核专业师生攻坚克难的身影,坚守强国强军的使命是我们的宝贵荣誉。二是汲取学院历史中的发展智慧。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分别面临着苏联专家撤出、学校拆分、美苏核事故影响、保军转民政策、暂时停办要求等不同困难,前辈们自编教材、边学习边授课;坚持在没有“正式户口”的情况下,连年招生;改专业名称为核动力装置专业(含电厂热能),保住学生就业“饭碗”等。这些以历史的眼光推进核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队伍建设的发展智慧,启发我们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三是砥砺学院忠诚的精神品质。今年校庆学校发布了以“忠诚”为名的纪录片,这两个字也贯穿于核学科发展历史。是对“国家安全需要、核能发展前景”的忠诚,应国家研制核潜艇之需,成立潜艇核动力装置专业教研室(代号318)。历经九任教研室主任之后,2005年,为满足国防建设和核工业发展对核专业人才的需求,筹建核科学与技术学院。“忠诚”就是无论历史怎么发展变化,不变的是对国家需求、国防事业、人民满意的应答,就是坚守。
二、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人才自主培养力量,勇担历史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时指出,学校“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学科人才,将有力地支撑国家的长远发展大计和民族复兴伟业。要明晰重担,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一是加强国家紧缺顶尖人才培养。学院拥有国防紧缺专业的核化工系,在未来核燃料后处理、核燃料循环等方向有广阔的现实需求和国家战略需求。但是,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报考家长不认同、考生不了解、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困难,面临着学生相关用人单位来校招不到充足毕业生的局面。常规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作用发挥的空间有限,必须制定符合学科发展规律、人才培养规律、行业发展规律的超常规举措,通过人才联合培养专项计划等,拿出解决国家对核化工与核燃料工程专业人才迫切需求的学院方案。二是持续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不是“因循守旧、闭门造车”,更需要以“行业有哈工程人、哈工程有行业人”“全球有哈工程人,哈工程有全球人”等更开放的视角、创新的思维来谋划培养路径。以行业需求、专项任务为导向,率先探索新路径,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用多种资源换取更大更有利的发展空间。下决心解决工程硕博、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堵点;持续推进学生进入大院大所实习实践,加快卓越工程师培养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持续为核行业人才培养创新路、赋新能。三是加快构筑学科人才集聚高地。要高度重视人才资源,把人才作为学科建设的第一资源。建设人才聚集高地,既要让“新时代龙江人才振兴60条”深入人心,激发人才振兴东北、热爱学校的真情实感,又要用扎实的行动方案打通人才引进、培养的各个环节,提高人才在学院的职业获得感、在龙江的生活幸福感。通过做实做强青年教师“责任导师制”,开展新教师成长“三年”行动计划,建立新入职教师“一站式”服务清单,提出人才“特别安家行动”、为青年教师提供安家费和额外租房补贴,营造学院“家”文化、强化文化认同等,在学科人才聚集上持续发力。近三年,学院引进并到岗海内外优秀青年教师达20人,有力地支撑了人才梯队建设,为持续建设学科人才集聚高地,积累了宝贵的引才、育人、用才经验。
三、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勇攀创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国、教育兴国是我们的国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将有力支撑核行业突破“卡脖子”难题,加快中国核电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的速度。一是围绕关键技术体系,扎实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聚焦核领域“国际前沿基础难题”和“重大工程背后的关键科学问题”,梳理、凝练、确定各基层学术组织关键技术体系,形成学院关键技术体系,围绕华龙后续、过滤排放、数字平行、软件自立等持续发力,提振学院“前沿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坚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用好暑期工作会、寒假工作会等学校、学院总结发展得失、谋划未来计划的载体,扎实做好凝练学科方向等工作。二是强化行业协同,提升服务重大需求能力。以现有的校企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深化与核行业大院大所大企产学研深度融合,有组织推进协同攻关,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创新全链条,有针对性地建立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以中国核工业核安全与仿真技术研究院等平台为牵引,做好前沿技术的探索,进行前瞻性、基础性的布局与研究;站在提升服务重大需求能力的角度,拓宽学院教师的探索空间、拓宽学科交叉融合接面,奋力为我国核工业创新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三是统筹学科平台建设,促进交叉融合开放合作。加强与完善现有平台能力建设,整合科研平台资源,打好“通用学科进核”这张牌,推动团队、基层组织、学院对内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师生交叉融合意识,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团队形成开放合作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产业链党建联盟等方式,拓宽学院发展视野,建立有利于跨学科、跨单位的交叉合作发展机制。
四、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必须夯实人才培养的基本功,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本领、肯奋斗、能担当是衡量学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关键。一是应答时代之需,高质量推进新工科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面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新要求,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在此背景下,发挥学院作用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要发挥党委作用,做好教师队伍育人观念从第一课堂为主向第一课堂同第二课堂协调发展转变、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素养为主向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转变、课程建设从“老工科”思维向“新工科”思维转变等,扎实做好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和承建“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二是发挥党建作用,激发师生党支部人才培养新动能。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的转型重点是激发师生参与动能,党建工作的重要作用由此更加凸显。要将师德师风、安全文化、保密等教育,融入师生支部日常工作、新进职工培训;以建立纵向学生党支部、配备指导教师为切入点,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学生与教师交流,教师与院内外、校内外、国内外专家学者实质合作,推动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共同成长。三是强化政治引领,强化“双基一体化”发展。持续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通过讲政治,推进年轻一代从思想上,做好识别国家需要,能看到国家的高精尖缺是什么,做好从“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到“国家需要做什么”的转变;通过听需求,发挥党建在了解师生需求、解决师生问题、帮助师生发展的载体作用;通过干真事,从行动上做到锤炼过硬本领,敢于在重大需求中冲锋在前。多措并举,为年轻一代成长做好思想引领、纾困解难的管理服务工作。
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领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强化认识、凝聚共识、指导实践,高质量推进发展,努力建设成“研究型、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的一流核学科,实现学院新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