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革命文化与办好思政课:从深厚力量到力量根基
□李世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革命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深厚力量;在2024年5月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中强调,思政课建设要以革命文化为力量根基。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必须运用好革命文化这一重要的精神载体,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革命文化为办好思政课提供深厚力量
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面向国内外谈文化自信,一个重要的缘由就是我们有特殊的文化构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但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信心问题。怎样才能解决办好思政课的信心问题,在“3·18”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层面进行了解读,即提供了根本保证、提供了有力支撑、提供了深厚力量。这里“提供了深厚力量”具体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思政课建设的深厚力量。
可以发现,深厚文化力量层面,革命文化在其中具有特殊地位。一是革命文化是接续中华优秀传统的文化,形成于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具有“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等时代特征,其中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几十年浴血奋战特性更为凸显,在这种血雨腥风年代形成的革命文化,在扣人心弦、震撼心灵、彰显信仰光芒等方面,是其他时期形成的文化不能取代的。二是革命文化是形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从文化生产一般主要历史过程看,没有革命文化的积淀,不会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成,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红色底蕴。由此可见,在三种文化共同发力,为办好思政课提供深厚力量方面,革命文化发挥着承接作用、纽带作用和桥梁作用。
二、革命文化是思政课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的力量根基
面向新形势新任务,在推动思政课建设有新气象新作为方面,我们应该如何发挥好革命文化的思政育人作用,这是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
首先,革命文化要在思政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由“提供深厚力量”到“为力量根基”,“根基”二字可谓将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地位进一步升华;传承革命文化,就是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哈尔滨工程大学时强调,要传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在高校思政课建设中,尤其是国防军工类高校,要注重发挥“哈军工”优良传统这一革命文化的“力量根基作用”,推动培养“又红又专、可靠顶用”人才。
其次,“为力量根基”与“为内容支撑”相辅相成。包括革命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力量根基作用,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这一“内容支撑”,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文化精神作用的发挥需要与实际成就的展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理实结合、更有棱有角、更有滋有味。
第三,明确服务于“讲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世瞩目成就“内容支撑”作用的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根基”功能显现,其基本落脚点在“把道理讲深讲透”方面,这样就进一步明确了革命文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主要方式,就是有助于、服务于思政课讲道理,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进而做到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如何将以革命文化为载体的红色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如何通过弘扬革命文化推动思政课建设,如何通过革命文化传承使广大青年学子们更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自不易”,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历史性课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用好革命文化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形成更多好方法、好途径,在改进中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