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至13日,第十三届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在哈尔滨举办。8位院士、23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围绕流体力学领域进行深入探讨交流,展示流体力学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由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哈尔滨工程大学承办,极端海洋环境波动场前沿科学中心、水声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船舶结构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智能海洋航行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水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办。会议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指导与资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长郑晓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学术所长、大会主席何国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夕云,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夏克青,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唐志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辛万青,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哈尔滨工程大学党委书记高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原副主任孟庆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力学科学处处长张攀峰,中国力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汤亚南,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周济福等出席会议。
何国威主持开幕式
高岩在致辞中表示,希望学校以承办本次大会为契机,与各位专家学者开展深入交流合作,将力学学科的前沿基础研究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把握力学新兴热点及多学科交叉研究方向,加快实现“三海一核”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再立新功。
郑晓静表示,流体力学在我国航空航天、船舶海洋等多个领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专家学者紧密围绕国家需求,瞄准与各行业密切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指向性技术攻关。她认为,学术会议要兼顾科普职能,希望会议积极开展流体力学科普工作,推进学科发展迈向新的高峰。
张攀峰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流体力学学科在国家科技体系中的关键作用,并介绍了近几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基金资助情况,希望力学学科结合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国家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周济福表示,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是中国流体力学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盛会,会议旨在交流流体力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为我国流体力学科技工作者搭建高质量交流合作平台。希望各位参会学者在会议期间收获满满,携手推进流体力学学科发展。
会议安排9个大会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夕云院士作“极端流动的多过程问题研究”主旨报告。
南方科技大学夏克青院士作“通过小尺度调控大尺度湍流结构——对称性破缺、对称性恢复及湍流输运”主旨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李惠院士作“智能计算”主旨报告。
北京大学段慧玲院士作“水下流动滑移边界力学问题研究”主旨报告。
美国爱荷华大学斯特恩教授作“5415船模的声呐罩湍流结构和涡旋破裂及相互作用的四维粒子追踪测速和分离涡模拟”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符松教授作“高超声速飞行器边界层复杂流动失稳研究”主旨报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晋军教授作“实验技术新进展及应用”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罗喜胜教授作“激波诱导界面演化的调控”主旨报告。
哈尔滨工程大学张阿漫教授作“气泡动力学研究进展”主旨报告。
本届会议共设十八个分会场探讨流体力学的前沿科学问题,在湍流与稳定性、多相流与非牛顿流体力学、水动力学、高温气体动力学、渗透力学等专题的基础上,另设有跨水空界面流体动力学、风工程与空气动力学、智能流体力学、地球流体力学、流固耦合力学和散热流体机械等热点专题。会议首次设立国际分会场,邀请5位国际流体力学专家作邀请报告,推动学科建设与国际前沿接轨,为广大流体力学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以及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的高质量平台。
作为流体力学领域国内最权威的会议,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最早于1963年在上海召开,此后相继在无锡、长沙、北京等地召开。近年来,在中国力学学会流体力学专业委员会的倡导下,全国流体力学学术会议每两年举办一次。本届是会议首次在东北地区举办,录用摘要投稿1323件,是历届会议中规模最大、参赛人数最多、报告数量最多的一届。大会的成功召开提升了哈工程流体力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对哈工程力学相关学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