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徐玉如院士,这御海盛世,如您所愿
——写于徐玉如院士逝世十周年
作者
朱虹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6-23

分享

编者按: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工作研讨会开幕式上,校长姚郁强调,要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团队一代代人要坚持传承所选择的科研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又要准确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趋势,不断丰富科研方向内涵。

近年来,海洋无人航行器技术“兴海”学术团队不断凝练传承我国水下机器人事业开拓者徐玉如院士“开源聚才、同心凝智、学用至善、融合创新”的科研精神,在我国智能水下机器人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年,是“智水”院士徐玉如教授逝世十周年,团队以书信的形式汇报了团队的发展,纪念缅怀徐院士。

您说,“人活一世总要做点儿事情,哪怕只做好一件事情,才不枉此生。”您用毕生精力让我国智能水下机器人领域厚积薄发,您敢于拼搏、求真务实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开源聚才、同心凝智、学用至善、融合创新,这些年我们学着您的样子将“智水精神”代代传承。如今,我们的水下机器人打破了潜深世界纪录,我们的水面无人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今年是您离开我们的第十年,请您放心,您的科研精神有人传承,您放心不下的事业有人延续。

我们学着您的样子,为国家争气

团队合影(2010年6月)

记得2010年6月,那时您已经被确诊胃癌晚期,心里却放心不下我们在研的水下航行器在长航中是否稳定安全,刚做过放疗就和我们一同出海。在山东蓬莱的长航试验,您说“一天只有24小时,对于我们科研工作者来说,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好好珍惜,把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国家的科技需求结合起来,用有限的时间,做出最大的努力。”在海边做实验为了抓住实验窗口期,您天不亮就带领我们出海。考虑到您的身体,我们提议租艘舒适些的船,您说,科研经费要花在刀刃上,还是租了最便宜的小船。那时看到小船尽头饱受病痛折磨的您瘦骨棱棱,但有您掌舵我们就心安,我们知道这也是您执意出海的原因。

那天上岸前天色突变,豆大的雨点砸下来,海浪卷席着小船仿佛有一种力量和岸上牵绳的同事对抗,海浪拍打在您的脸上,浸湿了衣衫,海风袭来冰凉刺骨,但您手握栏杆神情自若,这是您最后一次出海,您矢志报国、敬业奉献的形象刻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敬佩您身患重病,却甘愿为国家的船海事业燃尽生命的最后一丝能量,在场的很多同事都红了眼眶。

徐玉如院士2003年参加硕士答辩

您说,这是一个靠实力生存的世界,我们无论如何要为了国家赶上去,要争这口气。徐院士,这些年我们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我们的海洋机器人技术获得了一系列突破:作业空间上,从近浅海走向全海深、极地实现全海域覆盖,创造AUV潜深10896米的世界纪录;工作时长上,从几天增加到数月;智能水平上,实现单机全自主、全分布式群体协同博弈;平台创新上,不断涌现出底栖、仿生、轮桨、跨介质等新概念机器人……在很多领域,我们为国家、也为您争了气。

徐玉如院士指导海上试验

您说,做科研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脚踏实地,我们听您的话。2020年末,负责“全海深无人无缆潜水器AUV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得知科考船发船日期,团队第一时间报名,因为您教导我们,“程序运行起来不算成功,可靠性是检验成败的最终标准。”对于我们船海人来说,出海试验是从0到1的关键。

“211”工程验收组专家参观一系实验室并听取徐玉如教授的介绍

而当时正赶上哈尔滨疫情,如果想登上科考船,必须在当地隔离14天,团队须提前近20天前往青岛,而这段隔离的日子恰巧是那一年的春节。回首往年春节,您也是在科研一线奋战到新年的钟声响起,大家没有丝毫犹豫就买了机票,直到抵达机场,看到往日熙熙攘攘的机场空空荡荡,但为了心中的海洋强国梦,大家勇敢逆行,无所畏惧。

那一次,在全国人民欢度佳节时,团队在地球的另一边创造了7709米的亚洲深潜纪录,在之后的几个月,团队再战马里亚纳海沟,并不负众望,完成4次超万米深度下潜并超过俄国无人无缆潜水器AUV于2020年5月创造的 10028米的AUV 潜深世界纪录。如今,“悟空号”AUV 已具备不需母船伴随、支持,独立畅游万米水下自主工作的能力。装有高速水声通信系统的“悟空号”AUV 在万米海底畅游期间,在与母船直线距离超过15公里的深海中,仍可准确传输状态信息给母船上的科研团队。

我们传承创新,寻求大合作谋求大突破

徐院士,在您离世之后,我们经历了一段阵痛期。那时,新型平台、人工智能、新体制探测等技术催生着海洋装备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各大集团纷纷下海,海洋机器人领域竞争空前激烈。失去了领袖的我们该如何发展,我们一度陷入低潮。

“开源聚才、同心凝智、学用至善、融合创新”,我们将您留在实验室的科研精神凝练,这些年,我们不断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而从未变过的是这16个字凝聚的团队文化。

“海灵”号-300公斤级小型AUV 240公里连续航行测试后留念

“海洋漫步者”-波浪滑翔机器人团队合影

“智臻号”-河流自主探测无人航行器团队合影

我们无数次感叹您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高瞻远瞩的谋略。早在“八五”时期学校作为牵头单位承接“水下智能机器人技术”时,作为总体技术组副组长和系统集成负责人的您就说这样高精尖的项目,必须学科交叉融合。您成功研制的8台智能水下机器人背后,是您带领702所、709所、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校外团队的上百人开展深度合作。

10年后的科研工作更突显着有组织科研的重要性,我们秉持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诚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在苦练“童子功”的同时,积极发挥各学科队伍的主观能动性,由单核心的任务分配模式,转换为多学科主体的“小核心大外围”合作模式。

“小核心”主要是凝聚校内科研力量。我们的24名团队骨干力量发挥核心带头作用,通过聘用的31名专职科研人员解决工程性、试验性强的任务,团结船舶学院、航建学院、动力学院、智能学院、水声学院、计算机学院、机电学院、信通学院八个院系的10余支校内团队开展协同攻关。同时,我们与国内40余家科研院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凝聚全国水下机器人领域优势单位和领军人才,利用“大外围”带动全国优势力量集智攻关。

“悟空”号-无人无缆潜水器AUV调试设备

我们通过“大合作”推动创新发展,研制全海深AUV的过程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11000米水压相当于1平米面积承受万吨重量。耐压舱体、推进器密封、浮力材料、超深水探测、通信、定位、抛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难题。我们组织船舶学院、水声学院、机电学院等7支校内队伍,中科院深海所、海洋所、国家深海基地等6家校外单位,凝聚学科齐全、团结协作的创新团队,协同攻关,并最终实现了“悟空”AUV10896米的最大下潜深度,首次获取了万米海底清晰地连续移动观测影像。

“悟空”号-无人无缆潜水器AUV准备入水

”悟空号“无人无缆潜水器AUV团队南海试验成功后团队合影

通过与校内外学科交叉推动大合作,我们实现了AUV研发从浅水、中水、深水到全海深的潜深全覆盖,从小型、中型、大型到超大型的尺寸全覆盖,从侦察、搜救、投送到强作业的功能全覆盖。在前沿技术创新和核心装备研制方面,贡献了哈工程力量。

我们让青年人挑大梁,永续“智水精神”

徐院士,十年发展,您当年倾心培养的学生已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人才,在全国各地发光发热。我们的团队也已经兵强马壮,我们深知,团队若想发展壮大干大事,必须要像您一样惜才爱才,真正为每一个人着想,用事业吸引人,用感情凝聚人,用榜样感染人,用待遇稳定人。

团队合影(2003年)

还记得在苏玉民教授博士归国前,您就委托人到国外看望他。回国后,您帮他做事业发展规划,介绍怎么在这个领域介入工作、做下去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水平,还不忘帮助他解决后顾之忧,这对刚回国对一切还比较茫然的苏教授来说是一种知遇之恩。

如今,我们也学着您的样子全力支持青年人的发展,通过构建激发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的学术环境,从思想上、行动上给青年科研人员松绑。为青年科学家搭建理论、技术融合的平台,并为他们提供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跨界支撑。同时,通过改变短平快的评价体系,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容错空间。打造科研高地,实施国际大学术计划,构建多样化人才成长路径,助推青年科学家向战略科学家迈进。当前在团队中的年轻科研工作者都有自身所专注的学术方向,基本保有2项及以上的项目在研。

12年前,那个跟您海试的25岁研究生廖煜雷如今已经成为我们团队的学术骨干。2013年留校伊始,他提出了研究海洋能驱动机器人的想法,实验室给予的种子基金支持他开展理论探索和水池研究,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研究方向;在您奠定的智水基业和创新沃土上,实验室“80后”、“90后”们迅速成长为学术骨干,张磊担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曹建和李岳明成长为全海深AUV系统总师、朱仲本成长为极地AUV系统总师、孙延超和马腾已经成为团队骨干力量……2010年,您提到的海洋机器人集群概念引领一批青年人走上了前沿创新之路,在李晔教授推动下,聚焦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技术研究,经过多年科研攻关,一支平均年龄仅26岁的科研团队,让我国海洋机器人集群智能技术取得实质性突破,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021届研究生毕业欢送会纪念照

如今,曾经被前辈们推上舞台当主角的师弟们也为更多的青年学子创造挑大梁的机会,我们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扎根船海领域,迅速成长为国家级人才、教授、高工、部门负责人……

团队合影(2021年)

徐院士,您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执着向前的科研精神,矢志报国的高尚情怀,激励着一代代船海人开拓进取。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铭记传承您的精神,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海洋无人航行器技术“兴海”学术团队

2022年6月22日

编辑:朱虹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