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军工精神学子说】传承红色基因,践行深蓝使命
作者
朱李盼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5-14

分享

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62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可以用“甘为人梯,忠诚为国”这八个字来概括。

哈军工创办于1952年抗美援朝期间,是我军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高级军事技术人才的最高学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哈军工的创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建设现代化国防军的重大技术保证。毛主席曾为哈军工写下《训词》。钱学森曾说过:“在我国现有的条件下,这么短的时间内办起这样一所完整的、综合性的军事技术学校,在世界上也是奇迹。”在新中国刚刚诞生的背景下,国家财力水平有限,军队技术力量薄弱,以及后来中苏关系恶化,哈军工也接受了巨大的挑战。沧海桑田,几经变迁,哈军工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哈军工精神永存,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哈工程学子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刚步入大学时,我就对哈军工充满了期待。在看完《揭秘哈军工》之后,我深受震撼。众多中华英才从海外和祖国各地齐聚这里,为祖国的国防现代化而勤勉育人,书写下刻苦学习的动人故事;一批有一批的爱国青年学子相约这里,汲取知识,历练人生,记录下挑战自我的精彩片段。让我们一起追寻哈军工人的脚步,亲身去看看和感受哈军工文化和精神的生生不息与代代相传。

以邓三瑞院长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甘为人梯,忠诚为国”的一生是对哈军工精神的生动诠释。在缺少设计资料、没有设计经验、没有任何潜艇水动力学实验装置、配套零部件质量低下地情况下,他带领学生,大胆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边设计边实践,想尽办法解决了潜艇研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正如邓三瑞教授在主动请战“智能水下机器人”项目时掷地有声地说:“我邓某人六十立志,志在必得,言必有信。”虽然阴差阳错,邓教授没有获得“院士”的荣誉称号,没有以两个共和国“第一”安享余生,而是以青年的无畏,一直致力于海军技术发展的高新技术研究,他始终站在自己所涉足的领域的最前沿。

作为一名核学院学子,在这里就不得不提起核学科的发展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核学科的发展几乎停滞。这段苍凉的岁月,让以教书育人和科研报国为使命的科学家们度日如年。但杜泽,王兆祥等老一辈学科建设者们仍然保持强烈的使命感和信念感。2005年,当平均年龄只有35岁的核动力仿真团队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时,他们依然记得老师的判断:“无论国家还是国防工业,核能这个阵地不能丢。”

昨日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新时代新征程传承了哈军工精神的青年们在国防科技战线以及国家各个领域崭露头角。哈工程学子张奕在递交报考潜航员的申请时郑重许下承诺:坚守和执着是“海洋人”的特质,我要用勇气和热忱关注祖国的海洋事业,捍卫祖国的蓝色国土。2016年,张奕成为了正式潜航员,与陈云赛成为继叶聪、唐嘉陵后,又两位驭“龙”深海的哈工程校友。今年核学院18级团队创新创业作品《基于球形催化颗粒的新型组件式非能动高效氢气复合器》获得了超一流赛事挑战杯国家一等奖,达到了龙江最好成绩。不只这些,校内外,国际赛事的领奖台上频频出现哈工程学子的身影。

高岩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广大同学要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勤奋学习、增长本领,在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奋斗奉献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与那些年代在哈军工学习的前辈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安逸,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追赶他们的脚步。努力汲取从前辈身上学习经验,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多学习当时的前辈没有一点儿学习基础,但是为了赶上学习进度,打电筒在被窝里学习,从最开始的效果甚微甚至没有效果到后来坚持不懈,掌握方法的精神。每一个成功后表面风光,但是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前辈先烈已经用生命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许党报国,忠诚奉献”的赞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沿着英雄的足迹,继续为实现兴海强国梦继续奋斗,执笔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赞歌。

审核:朱虹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