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哈军工自创立以来的第六十二期学员,我心中的哈军工精神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军人气概。
当我初次投入“军工圣殿”的怀抱,我便一眼迷失在了巍峨磅礴的楼宇之中。她的故事为历史所承载,沿传至今,散发着璀璨夺目的光辉。“军工精神”贯串于故事的始终,承前启后,历久弥新。她映现的是几个时代中许许多多的优秀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不服输也绝不认输的拼搏精神,是一种军人般的气概。
仰慕过去,我以哈军工传人为骄傲。
览军工校史,谭国玉这三个字熠熠生辉。刚入学十几天的一次测验中,“几门功课百分制,我只得了七分”。面对困境,谭国玉也曾想过退缩,但军人的天性成为支撑他迎难而上的精神砥柱。他把时间当成“战机”,把有灯光的走廊、地下室和锅炉房当作“阵地”,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在院长陈赓的教导和战友的帮助下,谭国玉凭借自身的刻苦努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学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时至今日,学校设有谭国玉奖学金,旨在对谭国玉表达敬仰与纪念的同时,更希望涌现出更多像他一样不服输,刻苦拼搏的哈工程人。
我曾有幸采访过一位获得谭国玉奖学金的学姐。从小她就对航天抱有极大的热爱,高考后如愿来到了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刚入学时,由于学科基础薄弱、适应能力差,她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去年,面临考研压力的她非常希望在考前为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努力拼搏一次。见始知终,谭国玉奖学金在她这里得以开花结果。她在压力面前积蓄力量,然后无所惧地站了起来。我想,从她身上透露出来的敢于拼搏,不留遗憾的精神宣言正是“军工精神”的生动体现。
还记得大一暑假,当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时,悔恨和释然翻涌心头。让我感到悔恨的是自己在大一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放到学习上,而释然的则是明白了付出和回报终究是成正比。到了大二上学期,我总是不断地鞭策自己,不把精力花费在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努力、上进、自律才是这个年纪该做的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如愿以偿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答案。
正视现在,我为哈工程学子而自豪。
李政德,2020年中国自强之星,命运的交响乐在他这里唱响。由于母亲身患重病,一家四口的生活全靠父亲这根“顶梁柱”支撑。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积劳成疾的父亲倒了下去,已经成年的他不得不挑起家里的大梁。“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在生活的压迫下,李政德并没有屈服而是向阳而生,逐光而行。他无私奉献、乐观豁达、勤奋上进。本可凭借学校助学金缓解生活压力,他却认为还有更加需要它的人。他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了自己。他用自强书写“身贫志不穷”的篇章。
这两年,疫情的阴霾始终笼罩在人们心头,英雄的城市哈尔滨也在阴晴之间辗转徘徊。乌云之下,哈工程学子或许有面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惶恐,但绝对不会有“躺平听风轻”的态度。你看,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他们无私奉献,守护校园;你看,那一缕缕欢快的声音,他们乐观豁达,热情洋溢;你看,那一副副专注的神情,他们勤奋上进,给人希望。我想,鼓舞他们的一定是永不言败的“军工精神”。
憧憬未来,我以服务祖国为航向。
“精神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奠定伟大的精神基石是我们行动的第一步。作为新时代的哈军工传人,在学校“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追求下,我更应确立远大的目标,更应继承和发扬像谭国玉、杨士峩、叶聪、李政德等优秀人物代代传承下来的,百折不挠的 “军工精神”。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让“军工精神”成为哈工程学子精神底座。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始终坚信“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始终践行“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始终铭记“我是哈军工传人”,时刻勉励自己,刻苦拼搏。
世济其美,行则将至。我要以不服输也不认输的军人底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以百折不挠的军人意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