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瞄准一流 “五重”并举 抢抓机遇
朱齐丹:建设使命担当型创新团队
作者
朱齐丹
来源
智能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05-17

分享

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学术组织及团队与新阶段学校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结合自身团队的发展历程,就对创新团队的认识、如何面对团队起步的艰难、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如何谋划未来等几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愿与大家交流。

一、对创新团队的认识

创新团队的使命就是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创新性的科学研究和培育国家需要的一流人才,为学校争创双一流贡献力量。创新团队的标志就是学术基础厚重、科研能力厚重、学术人才厚重、奉献协作精神厚重、组织协调能力厚重,并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紧迫感和国际观,有序开展有组织有目标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二、如何面对团队起步的艰难

1、在重基础、重能力上下功夫

本人毕业留校工作后,有幸加入8A4水下机器人研究团队,经历了十年时间,从项目论证立项到系统研制、试验、验收的全过程,在前辈师长传帮带下,基础与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可见在一个先进的团队中开展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科技实践工作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校积极开展专业教学工作也是自身基础与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能够高效扩展知识体系和认知能力。本人留校工作至今主讲过微机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概率论、运筹学、最优控制、变结构控制、灰色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机器人控制工程、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机器人视觉测量与控制、机器人智能化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从中受益匪浅,而且通过教学与科研的不断促进和迭代,基础与能力会不断提高。

持续关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前沿和国家与行业的科技需求对个人的基础和能力提升也是非常重要的,并能够时刻思考与发现自身基础与能力所具备的价值,并积极投身于科技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洪流中。

2、在重组织、重精神、重人才上下功夫

随着基础与能力的不断提升,能够承揽科研项目、组建科研团队是必然的历程,从以完成项目为目的的基础的成功层面上升到对团队引领的责任的高级层面,必然要在组织与协调能力、奉献与协作精神、对人才的渴求上倾注更大的精力。

本人2000年在日本访学回国后,针对感兴趣的科技前沿方向开始申报一些基础科研项目,包括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等,同时也多面出击承担大量的横向科研任务,如全景视觉的应用、舰船装备的开发、机器人技术的应用等,顺势成立了科研团队。团队早期的发展还是杂乱无章的,各类项目都难以舍弃,团队发展的持续性处于低级层面。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勇于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凝练一个长期坚持并能够与时俱进的学术方向以及能够长期服务的对象与领域,与长期合作的单位形成命运共同体,相互促进、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目前团队有教师18人,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6人、博导7人、硕导14人,在读硕士150余人,在读博士40余人。

此外,质量和信誉是维系团队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在团队内部,还是与合作单位之间,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需要日益深化。

三、如何面对机遇与挑战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命质量大幅提升的时代、世界大变局的时代,机遇是无处不在的,机遇倾向于有准备的人,有了先机就会抓住机遇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团队在二十年的发展中,在机遇面前是幸运地,首先在本世纪初的海军大发展中,在舰机适配技术方面为国家做作出重要贡献,为装备生产建立了质保体系;2014年入选学校首批“兴海”学术团队,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进一步凝练了学术方向,更加凝心聚力,取得系列标志性成果;近年成为智能船舶领域的国家领军团队之一,入选省“头雁团队”,建设了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018年成功申报新工科机器人专业,通过短短几年的建设,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实现充电蓄能,迎接智能化时代的挑战。

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在机遇面前,要有使命感和紧迫感,不学则退、不思则退、不争则退。

要做有组织的科研,组织重于科研、格局重于组织,认知决定了眼界、胸襟和胆魄,才能在高境界中组织好科研。既然面临挑战,必然要面对成功或失败,成功是新的起点,失败是成功之母。

四、如何谋划未来

对未来的憧憬是发展动力的源泉,要在国际观上下功夫,国际一流学科和国际一流学校的建设目标就是我们的未来,就是创新团队的使命担当,放眼世界,通过国内外强强联合,挑战未知、挑战未来,要具有变革时代的思维,勇于超越与领跑。

我们团队在新的智能船舶领域、数字孪生技术等领域近几年开展了大量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建立了国际联合实验室,未来值得期待。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