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科研工作研讨会专题网站 工作交流 正文

【科研先行我先行】团队负责人谈“科研”与“育人”的关系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8日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任慧龙、姚熊亮、张阿漫 点击:

4月22日,在学校科研工作研讨会开幕式上,校长、校党委副书记姚郁作了《使命引领战略呼应科研先行奋力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主旨讲话。在学院组织下,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研究所认真组织所内三个团队积极学习,并结合各自团队特点开展了热烈讨论。针对科研工作“六大关系”中的“科研”与“育人”的关系,三位团队负责人分享了自己的认识和举措。

如何做好科教融合

任慧龙

“十四五”期间,努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我校作为历史悠久且特色鲜明的重点工科大学,如何在新形势下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当下所有“工程人”需要深刻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我校科研工作成绩斐然,然而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不足,尚没有充分发挥相互支撑作用,这种局面亟需从根本上改变。在学校开展科研工作深入研讨以及姚郁校长深刻阐释“四新”内涵的良好时机下,围绕“科教融合”这个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结合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科研与教学工作特点,团队将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以实现科教融合:

一是推动教学内容走出“过往”,进入“未来”

目前,本专业教材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还停留在“过往”的状态。新形势下,我们要立足当下的创新性研究工作,面向“未来”专业发展,将新思维、新想法带入课堂;通过梳理相关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中引进本学科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二是推动教师走出“自我”,进入“团队”

过去,我们的教师团队和课程组主要由校内教师组成,教学工作一直是在“自我”认识下开展的,参与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双一流”学科建设要求我们打破自身束缚,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研究所和企业吸纳先进成果,通过与企业共建专业课程、与科研人员组成优势互补的“联合教学团队”,将实际科研工作与教学知识点深度融合,打通基础—专业—应用的教学通道,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推动学生走出“书房”,进入“战场”

在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通过科创和完成毕业论文均可接触到一定的科研工作,但能够参与到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情况并不多,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科研中“真问题”的机会就更少了。“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加强科研实践,要求每个学生都走出“书房”,进入到科研实践的“战场”,通过参与足够数量和深度的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将课程学习的内容应用于科研实践,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系

姚熊亮

校长姚郁同志在科研工作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做好科研工作,应该把握好“六个”关系。其中,针对“科研”与“育人”关系,学术团队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

一是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育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石,建设一流学科才能培养一流人才。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科,就是在践行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是不断强化科研服务育人的功能。科研工作在研究型大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科研能力是评价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但科研不是任务,而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科研服务人才培养要形成体制机制、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要利用学校的基础实验设施开设创新实验课程,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科研、感受科研。

三是厘清工程项目和基础学术的角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很多年轻导师没有厘清工程项目和基础学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的角色,甚至不少年轻导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仅有工程项目这个角色。工程项目是人才培养环节的“绿叶”,而基础学术才是“红花”;基础学术才是哺育学生成长养料,而非工程项目。导师要凝练工程项目中的基础学术问题,通过解决基础学术问题滋养学生成才。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培养一流人才必须有一流师资队伍,一流师资队伍应该做到给学生授课时基础教育贯穿始终,基础和专业相结合。而目前我们有些年轻老师离开PPT不能上课,离开通用软件不会开展科研。我们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不断强大学术功底,加强数学、力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把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原创基础理论突破融入科研育人之中

张阿漫

习近平总书记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同时对科技工作者提出了要坚持“四个”面向,为新时代科教工作者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作为一名科研教育工作者,我们将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结合姚郁校长在学校科研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要求,厘清和正确把握好“科研”与“育人”之间的关系,扎根跨尺度冲击及防护动力学研究领域,立足本职岗位,传承和发扬“哈军工”精神,主动肩负起使命担当,瞄准“海洋强国”国家战略,从重大需求中凝炼出前沿科学问题,解决其中的关键基础理论难题,把对原创基础理论突破的追求融入科研育人之中。

深知我们在实现“海洋强国”国家战略的道路上,会遇到诸多关键“卡脖子”难题,然而解决“卡脖子”难题背后的本质往往是需要在前沿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方面取得突破。例如,我们团队所在的跨尺度冲击及防护动力学领域,遇到先进的冲击与防护方法、核心工业软件技术等关键“卡脖子”难题,其背后的实质为近场气泡动力学、气液固耦合动力学等前沿科学问题和基础理论有待被攻克。

我们要在这些科技前沿和基础理论方面取得原创性的突破,做出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形成在国际顶尖同行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科学高峰方向,更好地把这些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反哺于教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人才,助力学生做出更重要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探索世界科技前沿,解决其中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卡脖子难题,服务“海洋强国”国家战略。

我们要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的科技前沿与原创基础理论突破融入科研育人之中,不断探索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融合科研中的基础理论原始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把科技创新牢牢地扎根在祖国大地上,助力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为实现“海洋强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