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科研工作研讨会专题网站 工作交流 正文

李晔 李荣生:瞄准世界一流 服务国家战略 扎实推进一流学科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2年03月16日 李晔 李荣生 点击:

编者按:当前,高等教育格局面临重大变革,学校传统优势领域版图面临严峻挑战,面对机遇、挑战、转型的改革发展需求,在落实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校与“三海一核”特色学科类学院、通用学科类学院、基础学科类学院、文管体育类学院(部)、创新发展基地五个层面的主要负责人,分别围绕“十四五”规划、“双一流”建设和推进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座谈,针对学院类型特色,分别部署研讨年度重点要点工作。

作为办学主体的各学院如何紧密围绕学科方向体系化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国际交流等工作,不断强化学科内涵建设,落实“四个回归”,明确发展路径,是事关学校未来发展的一次硬仗,也是对学校“十四五”“双一流”建设能力的一次大考。

“强特色 创一流 •书记院长如是说”栏目邀请各学院负责人就学校在新学期工作推进会上提出的问题,畅谈学院的思考与谋划。

【思考与谋划】:船舶工程学院将聚焦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部署,紧密结合“五问五答”,定好位、谋好局、起好步,培育船海领域杰出人才,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为船舶与海洋工程双一流学科主体依托学院,将进一步加强A+学科引领意识,义不容辞地肩负起龙头学院的使命担当,服务国家战略,培育杰出人才,矢志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标杆学院。

2022年,是学院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校“十四五”规划战略部署,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贯彻新理念,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体现新价值,着力转变观念、守正创新、攻坚克难,肩负起A+学科的使命担当,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科的标杆学院不懈奋斗。

一、加强党的建设,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

学院党委坚持“引领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委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立党委会学习“第一议题”机制,推动理论学习结合学院实际走深走实。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以“三全融入”为发力点,以推动班子抓大事为牵引动力,高质量召开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把牢正确办学方向,引领学院高质量发展。优化基层学术组织负责人人员结构,推进做实基层学术组织。开展“谋发展、担使命、做贡献”为主题研讨会,形成上下推动学院发展的共识。

落实学校《教工党支部“对标争先”行动计划》,建设“一支部一品牌” ,每个支部形成一项党建标志性成果。推进党支部结合基层学术组织业务和学校牵引性指标确定1至2个重点任务,作为党员攻坚克难的具体载体。打造船海特色文化品牌,筹建船海楼“传承•船成”文化长廊,举办徐玉如院士逝世十周年系列追思活动,强化教师“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使命担当。

二、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人才培养改革探索和创新实践

学院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加快培养船海拔尖创新人才。围绕船海人才培养目标,以注重基础、筑牢能力为核心,借鉴联合学院、未来学院办学理念,统筹谋划联合学院、未来学院、中俄创新班以及本学院3个专业的新工科建设,对标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学院新工科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参考未来学院、联合学院、中俄创新班办学模式,明确船海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基础,突出交叉,强化学生能力培养,梳理并更新知识点,强调课程思政,优化课程体系。制定融合两院一班,基础课程相通、特色课程差异的学院3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为抓手,搭建船海专业虚拟教研云端平台,建立船海专业跨区域云端教研机制,建设船海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库,形成船海专业师资水平常态化提升方案,探索建立动态、开放、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的船海专业虚拟教研室。开展工信部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与企业共建产教融合案例教学教材。完成工信部船海规划教材的出版并在船海高校推广,培育国家教材成果奖。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的指导下,牵头完成海洋工程类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试点认证工作,为后续海洋工程类高校专业认证树立标杆。

开展有组织的就业工作,强化导师育人作用,推进行业内就业教育引导。深化与用人单位交流对接,设立就业奖励专项,全面提升研究生在船海关键领域就业比例。

三、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

学院要全面发挥“科研先行军”作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防需求,做出实质性贡献。面向新型装备发展需求,围绕跨介质技术能力提升,开展创新中心三年重大任务谋划,确定创新中心重点工作,编制中心三年行动方案,高质量召开学术委员会。减压水池形成试验能力,服务大国重器研制;深化论证新型跨介质试验装置,谋划跨介质新原理、新技术等重点任务,有效支撑创新中心哈-青-京高质量运行与合作。梳理广域系统与海洋波动场相互作用创新技术体系,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角度凝练思路,培育形成系列任务,支撑极端海洋环境波动场前沿科学中心高质量运行。

加强与船海行业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深入融合交流,以切实解决船海领域“卡脖子”问题为战略牵引,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苦练技术能力“童子功”,解决行业痛点问题。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碳封存、低碳船舶、新型毁伤、新型破冰、海洋无人系统、深海资源勘探、海洋新能源利用等方面开展前沿科学探索,引领基础创新突破。

推进学院现有科研平台统筹发展,依托基层学术组织主动作为,推动创新平台效能发挥,健全创新平台学术委员会,提升学术交流水平。从“保平台”转向“用平台”,深挖科研平台价值,为谋划高质量国家级平台筑牢基础。

四、引培并举,精准施策,持续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学院要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瞄准“高精尖缺”,全方位锻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开展校际调研、教师座谈,全面梳理师资队伍发展路径,明晰专任教师、专职科研、实验技术、脱产博士后四类岗位建设方案。形成引才专项小组,探索人才引进专员制度,加大高水平青年人才的引进,尤其是加强国际团队在人才引进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高层次人才储备库,找准培育目标教师,进行预申报评审等重点培育;围绕极端海洋波动场、跨介质动力学、气泡动力学、水下机器人等方向,聚焦国家重大任务,精准施策,培育学科高峰团队。

五、以优势特色促国际影响力提升,构建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局面

学院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开展有组织的国际合作,形成全方位融入国际化的发展格局。深化国际科研合作,参与ISSC-ITTC联合工作组船舶水弹性问题联合攻关工作。加强学科国际输出,与DNV、LR等国际重要船级社合作,推动船舶波浪载荷计算软件国际认证和推广工作。增强国际组织影响力,深度参与OMAE组委会工作任务,谋划OMAE组委会任职。完成《船舶与海洋工程导论》等国际课程准备,制定全英文专业培养方案,培育全英文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环节。推动留学生海外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作。

六、加强实验室建设的顶层设计,深化管理机制体制创新

学院要坚持推进实验室深化改革,瞄准开放共享、服务创新,切实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和效益。开展实验中心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完善专职实验队伍体系,加大共享收入激励力度,激发开放共享活力。依托学校开放共享平台,全面梳理更新仪器设备设施情况,面向船海领域推广,提高学院开放共享影响力。结构力学与实验中心两大基层学术组织联合,开展结构平台实验室CNAS资质认证。按照评估工作要求,梳理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效,完成自评报告,迎接教育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