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郭志一手拉起电子中心实验室
作者
王松武
来源
信通学院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1-04-23

分享

编者按:哈军工——哈船院——哈工程的发展办学,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赓续忠诚报国的红色使命,校史正像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的一段剪影,校史中科研报国、教书育人、创新创业的鲜活党员故事,都镌刻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以教师口述身边优秀党员故事方式,从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树立为海洋强国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郭志教授在中心实验室进行设备调试(右一郭志)

我与郭志主任在电子中心实验室共事13年,他的奉献精神、工作态度、工作方法、领导艺术都为我树立了榜样,使我受益匪浅。1984年郭志出任第一任电子中心实验室主任,到1996年卸任,他为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4年,在郭志的主导下,整合实验资源,将电子工程系分散在11号楼、31号楼各教研室的实验室单独拉出,组建了电子中心实验室(简称电子中心),中心下设电路、模电、数电、高频、电工学、机房、电子实习等7个实验室,番号为805。在当时,电子中心是全校的大型教学实验室,承担全校各专业的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有20余名专职教师,是与教研室并列的行政单位。

将原隶属于教研室的实验室整合为中心实验室,打破了实验室依附于教研室、实验室小而全的格局,形成实验中心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实验中心面向全校专业30多个班开课,有利于实验室集中建设、统一管理,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全国高校独树一帜具有前瞻性的改革,开创了哈船院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新模式。高校同行纷纷到哈船院取经,在全国高校形成较大的影响。

然而,实验室整合并非一帆风顺。郭志和系主任陈士据力主成立电子中心实验室,遭到了一些老教师的反对。郭志原本与很多老教师关系不错,却因成立实验中心面红耳赤,相持不下,甚至关系搞僵。在学校的支持下,时任教务长的羌缪亲抓此事,协调四方,促成电子中心成立。

郭志另一次大刀阔斧改革是并入72号楼电子车间。上个世纪70年代末,电子车间隶属计算机系,一直承担“导弹测量系统”、“导弹指挥仪”等科研与生产的重任,共30余名技术工人,焊接、网线、老化、制版等配套的工艺俱全,教师都下到车间工作,还有1个班的工农兵学员。“工人、教师、学生三结合”、“以典型产品带动教学”是当时提出的教学模式,电子车间科研生产任务一时热火朝天。遗憾的是,随着国防科研项目下马,电子车间变得冷清,只剩20余名工人,多数为女性。然而电子车间在72号楼,却拥有丰富的资源,有成套的桌椅和设备,特别是拥有一个库房,电子器材颇多,电子车间一度承担电子工艺实习的教学任务。郭志积极运筹,要拉电子车间“入伙”。他提出只要电子车间的“家当”,要7名骨干技工,其余人员上交。这次尝试,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那些上交人员四处“告状”。人事处钱秋珊处长主持这次改革,学校改革的态度坚决,人员又作了妥善安排,事情很快平息。电子车间并入电子中心,“摇身一变”成了电子中心的“电子工艺实习实验室”。

郭志抓住机遇,电子中心趁机入驻72号楼,为八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84年暑假,郭志亲自指挥搬迁,从11号楼、31号楼迁入72号楼。72号楼是哈军工时期的老楼,房间面积多在40~100m2,他提出打掉一些小房间的间壁,改造成面积100m2以上的实验室。当时的“电路实验室”面积达到200m2,这么大的实验室在当时并不多见。各实验室都开始修缮,地面刷红油漆,粉刷四壁,在当时已是最高的修缮规格。仅10余天,分布在72号楼二楼和三楼的“电路”、“模电”等7个技术基础实验室相继建成,四楼150m2的大教室,则可同时容纳3个班讲授实验课。各实验室摆上工作台和仪器设备,面貌焕然一新,十分气派。电子中心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期间运作,遇到的麻烦,我知之不多,但我相信,郭志一定付出诸多的艰辛。

1993年,黑龙江省军区将21号楼移交给哈船院,学院决定电子中心迁入21号楼。1994年暑假,电子中心开始了第二次大搬迁,由72号楼迁入21号楼,实验室的“家当”拉了100多车次,从打包开始,到布置实验台、拉电源、设备通电,耗时一个月。郭志再次担当搬迁总指挥,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

21号楼实验室分布在1~5层楼,每层400m2,总面积2200m2,虽不是独立实验楼,但也很集中,每层楼都是封闭的环境。当时21号楼实验室桌子虽然看上去很陈旧,但都是军工时期留下红松实木的,我仍记得讲台前还有一台光学幻灯机。1996年郭志退休,副校长张曙请他继续延聘,他执意不肯,说要给青年人“让位置”。

到了2000年,随着高校扩招,电子中心承担了每年100个班的实验教学任务,办学规模的扩大,电子中心实验室进入稳步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郭志带领下,打造了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的实验教师队伍。他带领实验中心的教师大刀阔斧地推进教学改革,编写系列实验教材,推行实验独立设课、实验课学分制,推行一人一组实验。当时的电路实验与量计、模拟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数字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高频电路实验与课程设计都是独立设课,每门课程2学分,32学时,这在当时也是全国领先的举措。系主任陈式据、郭志等人于1989年获得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奖。据悉,这是教育部首次推出的国家级教学奖,也是我校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奖。该奖项为日后申报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起到了支撑作用。

他所领导的电子中心实验室曾获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系统先进集体两次、黑龙江省高校优秀实验室1次、校先进集体等称号十余次。他本人也曾获得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先进个人和黑龙江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有源之水长流,有本之木长青”,郭志教授开创的实验中心模式奠定了信通学院跻身于首批国家级教学基地(1996年)和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年)之基础,这对信通学院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今天学校在实验中心建设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郭志教授作为创立实验教学中心的奠基人,其前瞻性、开创性的工作功不可没。

王松武,男,1950年生。1978年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自控系(75-411班),留校后工作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八系(现信通学院)实验教学第一线32年,曾任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2011年退休。

郭志,1935年1月生于江苏兴化。16岁参军,参加过朝鲜战争,任志愿军司令部机要员。1957年考入哈军工,是哈军工六期学员。1972年回到哈船院八系电工实验室工作直至退休。

编辑:刘涛  审核:赵琳琳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