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内在“张力”
——对话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张志林和他的学生
作者
王鹍燕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09-08

分享

2016090823584759.jpg

教师节前夕,学校收到喜讯:理学院大学物理教研部的张志林老师经过多轮PK,在刚刚落下帷幕的第三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夺得理科组一等奖,成为黑龙江省在此项赛事中的历史最好成绩,为黑龙江省和学校争得荣誉。此项赛事经过学校预选、黑龙江省初赛和全国比赛层层筛选,张志林一直名列前茅,这位一直潜心坚守在物理教学一线的青年教师一路过关斩将,以出色的“战绩”完成一轮轮角逐,充分证明了自己的教学实力,也在全国理科教学平台上展示了学校基础课教学的水平,为学校和我省争得了荣誉。一门好的课程需要有一位好的先生引导才能生动精彩、引人入胜,一位好的老师更要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深厚的教学实力才能驾驭一门优秀的课程。张志林获奖的背后,是他和他的教学团队多年倾心物理教学、扎实钻研课程的深厚积累,让一门厚重的基础课教学有方法,有智慧、有魅力。本报通过张志林老师和他的三位学生的心灵对话,向读者展示他获奖背后值得借鉴的教学经验,值得思考的育人“张力”。

【学生心语】20151011班贺峒铜:张老师让我们感到学习物理并不难,而且很好玩,跟着他的思路走可以领略到一个充满新奇的物理世界。

为了帮助学生记住太阳系八大行星,张老师别出心裁地勾画出一幅的“煮鱼”的画面:在海边(海王星),天空很蓝(天王星),我们坐在地球上,架起一个铁锅(金星),用木头(木星),做成火把(火星)来煮鱼(水星),吃完鱼后,用土(土星)扑灭火。在他的物理课堂上,从来不缺乏激情。他总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带着我们在“玩”中学。他善于由浅入深、再由深到浅地将一个知识点讲活、讲透。那些枯燥、难记的定理和公式,经过他的“润色”立马变得形象鲜明、通俗易懂。

【教师心语】成功的物理课是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去体会探索发现的乐趣。

为了让学生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我会从日常生活现象、演示实验、高中所学知识及做过的物理实验出发,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基本的物理图像,然后在问题的牵引下建立物理模型,激发学生主动寻找答案、学习知识。我会尽量运用一些生动的实例吸引学生,引导他们展开思考和讨论。例如,在讲到振动与波的时候,我就从高中做过的单摆实验出发,把儿子玩的悠悠球拿到课堂上当教具,让学生来计时,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去发现其内在的物理规律,把枯燥的公式、定理形象化地传递给学生。我在教学中力求基本概念清晰,物理思想明确,在对基本理论、方法进行归纳时,从特殊现象到一般现象,甚至公式里每个符号的含义,我都会清晰明了地向学生交代清楚。

一本好的大学物理教材,可以使老师的教学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材,才是真正满足学生需要的教材?在参与编写《新编大学物理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入地研究了教学目标及对学生在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在线答疑,寻找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充分挖掘编写教材所需的、生动鲜活的第一手素材。

【学生心语】20150251班高天森: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最大的收获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老师不仅会告诉学生“What”,还会引领着我们去探索“Why”。

有的学生认为:物理课讲授的很多知识,在专业课学习和未来考研中都用不上,其实不然。张老师非常善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用物理思维去思考问题,在了解基本原理的同时,能够活学活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师心语】 大学物理与专业课最有效的对接方式,是将物理思维和创新思维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

在物理教学中,老师没办法面面俱到地把专业课所需的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我会在课堂上随时注意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把知识学得越来越活,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校理工科的学生在《电路基础》这门基础课中会涉及到大学物理教学中讲到的电感、电容等内容,如果学生具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再配合一定数学功底,就完全可以自行推出复阻抗和复导纳。

有些学生会说:“老师你告诉我定理和公式,我学会怎么拿它们去解题就OK了。”而我更希望帮助学生培养物理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升自身的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中自由“翱翔”。这就涉及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培养专业研究很深入而视野不够宽的“一”字型人才,还是培养既有深厚专业研究功底又有开阔眼界的“T”字型人才。从如今的竞争态势上来看,显然是“T”字型人才更具“张力”,善于在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另辟蹊径中独树一帜。

【学生心语】 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研究生、我校2012级本科生罗皓:上了一个学期张老师的课,觉得不过瘾,于是又接着蹭了一学期课。在他的课堂上,我体验到了最贴心的教学。

张老师会通过学生易于接受的讲课方式去启发我们。他在每节课前都会自制一版比教材内容更为详尽的PPT,通过两到三个与教材不同的例题帮助我们理解知识点,并耐心地在黑板上一步步推导物理公式。通过察言观色确定学生的掌握程度,如果觉得哪些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他还会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答疑,真是想到了学生的心里。

【教师心语】学生能来蹭课是对我最大的肯定。

教学不等于简单的讲课。在课上,老师充当“教”的角色,应以学生为中心,由师生共同完成;在课下,老师充当“学”的角色,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学生共同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更多的创造力。我更希望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朋友,把讲课看成是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与朋友共享的过程,进而实现知识的倍增。看到有学生来蹭我的课,我觉得很欣慰、很满足,好像所有的讲课细胞都活跃起来。学生的响应越热烈,我讲得越精彩,越“人来疯”,在看学生“脸色”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满足。

获得教学竞赛一等奖,固然是对自身努力的一种肯定,但参加比赛的真正意义,在于自我提升和自我超越。教师只有深刻透彻地理解和掌握了整个教学内容,才能在课堂上乃至竞赛中做到游刃有余、掌控全局。我从7月中旬接到参赛通知,到8月18日正式向主办方提供教学设计和材料汇总,只有短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认认真真地把所讲的7个章节、20个学时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一次系统、完整地梳理,从图片、PPT、定理、公式到授课语言、板书都一遍遍地修改、完善,力求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趋合理、更加骨肉丰满。一轮竞赛下来,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教学水平的提升,站在新学期的讲台上,也更加自信、充盈。其实,青年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竞赛,把握住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通过与外校教师同场竞技,碰撞出更多思想的火花。

【记者的话】荣誉的背后,总是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也伴随着日复一日地耕耘与坚守。可能为了设计一个教学环节而不眠不休,可能为了解答一个疑难问题而绞尽脑汁,但张志林老师同许多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一样,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他们深深热爱自己坚守的事业,而支撑他们执着前行的,是一种情怀和一份责任。

张老师的三位学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他在课堂上挥汗如雨的样子。令他汗水湿透衣背的,是对物理教学的专注与深情;令学生对他念念不忘的,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这是理学院基础课教师的身影,更是学校1700余名人民教师的缩影。只有热爱,才有温度;只有“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行”。在工程大学的三尺讲台上,学校里无数位像张志林一样默默耕耘的教师们无私地奉献着知识与智慧,为学校培养“可靠顶用”之才做出自己的贡献。值此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向每一位老师致敬!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