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军工往事】钱学森与哈军工:共同助飞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
作者
李宏 霍萍
来源
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16-12-13

分享

【编者按】2016年12月11日是“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诞辰105周年纪念日,作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奠基人,而中国“两弹一星”第一代拓荒者有一多半出自我校的前身哈军工。上世纪50年代,钱学森两次来校参观,谱写了大师与大学共同助飞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壮歌。回顾钱学森与哈军工的历史渊源,是为更好地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和与之一脉相连的哈军工精神,在“两个百年”的接力赛中跑好属于哈工程师生的这一棒。

走进哈军工纪念馆,在“甘为人梯”景观区对面,观者可以看见一副栩栩如生的油画《经典问答》,再现了1955年钱学森初访哈军工,回答“陈赓之问”的历史瞬间。

事业开启——钱学森回应“陈赓之问”定乾坤

钱学森曾多次提到:我回国搞导弹,第一个跟我说这事的是陈赓大将,他的话决定了我一生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

1955年11月22日,钱学森启程在东北地区参观、访问了一个月的时间,第一站就到了哈尔滨。得知钱学森要来哈军工,陈赓专程从北京乘专机飞抵哈尔滨,迎接钱学森到哈军工参观。

陪同钱学森参观期间陈赓问:“钱先生,你看我们中国人能不能自己搞出导弹来?”钱学森双眼炯炯,望着陈赓,不假思索脱口开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也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陈赓脸上掠过一丝惊喜,他紧紧握住钱学森的双手,高声说道:“好!我就要你这句话!”

钱学森盛赞哈军工的严格治校,以教学为中心又不忘科研,以及军校那种雷厉风行、大刀阔斧的作风。他对陈赓说:“这真是一个奇迹,在短短三年中不仅建成一座规模宏大的大学,而且开设如此之多的尖端专业,我想将来中国的军事科技专业人才主要依靠你们输送了!”

陈赓叮嘱副院长刘居英要把这次钱学森来学院参观变成“借东风”,促进学院的科研工作。哈军工刮起了“钱学森旋风”,特别是年轻的教员群体,视钱学森为学习的楷模,都在暗中使劲,下决心干一番事业。

鼎力支持——哈军工要人出人、要物出物

陈赓对首次到访哈军工的钱学森说:“我们一定要搞自己的火箭。我可以先表个态,我们军工将全力以赴,要人出人,要物出物,钱先生只要开口,我们义不容辞!”

钱学森来哈军工访问期间,一个沉稳、且与他经历相似的年轻人让他感觉一见如故,这个人就是任新民。钱学森邀请任新民一起创建中国的航天事业,任新民欣然答应。从此,任新民开启了自己与中国航天事业共生、共荣、共奋进的“航天人生”。由于“伯乐之遇”,任新民也与钱学森结下了一生“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

任新民,我国两弹一星元勋之一,“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导弹总体和液体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被誉为是中国航天的“总总师”。

1956年2月初,在陈赓的建议下,与叶剑英、钱学森三人,向周总理汇报中国发展导弹的问题,得到周总理的支持。5月26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以钱学森为院长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五院),标志着中国火箭研制工作的正式开始。哈军工空军工程系的梁守槃、朱正、任新民、庄逢甘和卢庆骏等火箭和导弹技术的顶尖人才先后调入五院工作,成为支撑科研的骨干力量和领军人物,哈军工政治部主任刘有光调任五院政委,后又先后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毕业学员到五院,哈军工还把从德国订购的跨音速风洞让给五院使用,大力支持五院的导弹技术研究。

梁守槃,中国导弹技术和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航天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开创者之一,我国第一枚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悉心关怀——钱学森指导哈军工专业建设

1958年3月,学院在空军工程系设立七科(导弹原子科),为国家培养导弹、原子弹专业人才。1959年2月15日,中央军委批准学院以空军工程系第七科为基础,并入炮兵工程系的火箭专业,成立导弹工程系。

1959年1月,国防部五院院长钱学森教授第二次访问哈军工,就导弹工程系成立后与五院合作问题跟学院领导交换意见,并为哈军工教员和学员作以《火箭技术的发展》为题的学术报告。两个多小时的报告,钱学森把现代火箭技术的特点及当时苏联、美国的国防现代技术的发展动态等重要科技问题阐述得一清二楚,他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报告,赢得院领导、七科干部、教员和学生们的热烈欢迎。他不但讲述了发展反洲际导弹的技术原理、重大意义和未来应用,而且还为哈军工指出了具有前瞻意义的科研方向。

1960年4月11日,钱学森致信时任国防科委秘书长安东将军,建议哈军工设立工程数学系,陈赓作了批示。信件中的建议对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两弹一星事业所需人才储备有着重要意义。哈军工先是在海军系设置了导弹指挥仪专业,在电子系设置了电子计算机专业。时机成熟后,1966年将两个专业合并,成立了计算机系,为我国的计算机事业培养了一批领导人才。

钱学森一直关心哈军工导弹工程系的建设,对哈军工火箭工程系的学制提出建议,1962年1月17日专门写信,就该系几个专业教学计划问题与学院进行探讨,并鼓励大家“千万不能因遇到一些困难而退下去,要冲上去!”

钱学森在哈军工所作《火箭技术的发展》报告部分手稿影印版

两翼助飞——哈军工为“两弹一星”事业拓荒

钱学森曾说:“中国搞两弹一星,哈军工是立了大功的。”“五院是一翼,哈军工也是一翼,有这两翼,中国的导弹一定会很快的飞起来的。”

“我们要搞两弹一艇——原子弹、导弹、核潜艇,奔这个目标下来了。”“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曾用一句话激励哈军工的科研人员:能不能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哈军工存亡在此一举。

“第一颗原子弹押送、挂起、发射,是我们的学生;第一颗人造卫星,指挥、制造、发射,是我们的学生;洲际导弹,也是我们的学生。”当时哈军工学生整个班级地被派往导弹发射基地,“在渺无人烟的马兰,我们一个系的一半,100多人派了过去参加原子弹研制,发扬哈军工精神,艰苦奋斗,有的人搞了三、四十年哪!”

从酒泉到西昌到马兰,在新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中,到处都是哈军工人的身影和足迹,哈军工人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代拓荒者,在荒滩戈壁能默默无闻地工作几十年,能坚持一辈子,有的已经退休了,有的已长眠在那里,有的还在为航天事业培养着下一代。

“红箭-8”总设计师王兴治,参加第一批地空导弹营组建的粟戎生,担任“东方红一号”发射总指挥的杨桓,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卫星总指挥马世俊,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谢名苞,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树,第一次原子弹、导弹结合实验中被誉为“七勇士”之一的张其彬等都是哈军工的学员,为国防现代化事业的推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红箭-8”总设计师王兴治

“七勇士”之一的张其彬

编辑:UX_huoping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