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至15日,第五届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暨龙江社科论坛在哈尔滨举行。来自全国高校区域国别研究院、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国别研究院建设、区域国别学科交叉融合与人才培养、外语学科转型与智库建设的路径与经验开展深入交流研讨。

论坛以“作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重要力量的区域国别研究院”为主题,由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秘书处、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简称“高盟”)、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主办。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严汝建,中联部原副部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于洪君,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原院长、高盟顾问委员会主席杨洁勉,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高盟特聘首席专家(“一带一路”研究)黄仁伟,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秘书处主任、高盟学术委员会主席、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和国别研究院院长罗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高盟秘书长、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陈杰出席会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和高盟特邀专家,联合承办单位、黑龙江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等负责人参加会议。

严汝建致欢迎辞。他表示,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加快构筑向北开放新高地”主线,聚焦海洋强国建设,在智库建设、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希望与会单位在共建共享资源平台、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协同开展智库攻关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凝聚更大共识,推出更多成果,为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

黑龙江省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盟联席理事长严明表示,黑龙江地处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战略的重要窗口。各高校和研究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积极开展区域国别研究,充分发挥外语教育和国别研究的学科优势和区域优势,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务实的举措,加强多学科合作,创新教育和科研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龙江外语教育和区域国别研究推向新高度,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于洪君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历史和人类的高度,为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我国目前有近百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发挥着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资政献策、对外传播等多维度的功能与作用。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们积极研究,踊跃交流,不断作出新的成就,产出优秀成果,助力国家战略实施与文明互鉴交流。

罗林表示,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提供前瞻性和系统性的智力支持,全方位赋能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对外开放战略。全国区域国别研究力量要加强统筹融合,建立联席合作机制,搭建全国性学术合作平台,凝聚高校、智库和政府部门的研究力量,形成“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格局,更好支撑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实施,破解治理难题,推动文明对话。

联合承办单位代表、牡丹江师范学院副校长贲利表示,区域国别学在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国家战略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期待通过论坛交流,与专家学者共商学科交叉融合之策,探索更有效的学科建设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共同为区域国别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陈杰发布高盟“院系转型(区域国别学)指导与实践委员会”成立的预告。
会上,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主办的《北极地区研究》学术集刊正式创刊。
16位专家学者以不同视角、不同维度围绕“作为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重要力量的区域国别研究院”主题作主旨报告。
此次论坛还设置了青年学者论坛、3个特色分论坛及2个龙江社科论坛。分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区域国别研究院建设的规范化与特色化”“区域国别研究院建设的案例分享”“区域国别研究的数字化赋能与多学科支撑”等主题进行交流分享;龙江社科论坛上,与会专家聚焦“国际交流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发展”和“人工智能与区域国别发展”两大核心主题,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研讨。

期间,哈尔滨工程大学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专家咨询会在校举行。11位业内专家围绕博士点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学科方向、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国际合作与平台保障等提出意见建议,为学校加快建设区域国别学一级博士点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校长助理尹航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