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数智教育创新大赛在武汉大学举行,来自全国110所高校的431个团队展示了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最新成果。我校5名主讲教师(含团队成员)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学校获优秀组织奖。

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数智教育创新大赛以“创新引领,智驭未来——深化数智教育教学实践,领航数智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旨在为高校师生搭建开放共享、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平台,推动数智教育与数智技术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大赛分为数智赋能教学应用、数智赋能校企合作、数智赋能实践教学三个赛道,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经过校赛、全国初赛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40所高校的60门课程脱颖而出,共评选出特等奖10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87项,三等奖132项,优秀组织奖16项。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部署,学校出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方案》,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路径,鼓励教师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持续提升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打造智慧教育教学新生态,推动新工科建设再深化、再升级、再突破,加速培养新时代“工学”人才。
一等奖:张新玉《内燃机结构》

课程主讲教师张新玉及团队教师以“数智赋能内燃机结构”为主题,构建了“1套知识图谱+2部电子教材+1个自主教学网站+2个在线课程平台+3类6套内燃机虚拟拆装系统”的多维教学资源体系,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虚拟现实结合”的双模式教学,重塑传统结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依托团队科研优势,课程将前沿工程案例深度融入教学,实现教研相长;同时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以典型事例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为我国发动机人才自主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等奖:李欣 《工程实践》

课程主讲教师李欣及团队教师提出“理实一体、数智赋能、智慧施教”的创新理念,推动制造技术课程的理实一体化重构和数智赋能教学应用改革。该课程运用知识图谱梳理知识脉络,绘制出“三面延伸、五育融合、综合进阶”的知识地图,助力学生形成跨学科的工程观、系统观与质量观。在教学环境建设上,团队打造“学习工厂+智能工厂”双场景联动的数智化教学空间,突破了传统实训场地与设备的限制,为学生服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推动实践教学向智能化升级。
二等奖:刘旸《船海虚拟现实与仿真》

课程主讲教师刘旸及团队教师紧扣“创新引领,智驭未来”主题,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前沿技术与船海教育深度融合。通过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还原船舶设计建造、航行及海洋工程作业全流程场景,让学生 “身临其境” 开展实践操作。团队开发交互式仿真教学平台,支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模拟设备运行,在探索中激发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数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船海创新人才。
二等奖:何晓 《材料力学》

课程主讲教师何晓及团队教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考核机制四个维度推进数智教育改革,构建“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贯通的“师—生—机”三位一体教学模式。通过“抽象概念具象化、个性学习落地化、教学决策精准化、评估体系智能化”四大创新,实现从“知识复制”到“创新赋能”,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教学转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工程素养。
三等奖:赵文辉 《大学物理》

课程主讲教师赵文辉及团队教师积极探索与实践将AI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的创新模式,精心打造了具有丰富AI辅助教学工具《大学物理AI课程》。以“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敏于思辨、惯于创新”为教学目标,通过“学生—AI—教师”协同互动,探索实现精准施教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