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至31日,第二十届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暨2024年反应堆物理会议在校召开,来自于66家科研院所、企业和高校的700余位专家、学者、学生参会,围绕反应堆物理研究及应用进行探讨与交流。
本届大会以“科教兴‘堆’促发展,交叉融‘核’育新才”为主题,旨在加强国内反应堆理论、数值模拟、数据库制作、软件研发以及反应堆核设计、燃料管理、辐射屏蔽、反应堆实验和运行分析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反应堆物理研究在核能发展及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8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启航剧场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先觉,中国工程院院士欧阳晓平,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中国核学会会员会展部副部长陈阳,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分会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委会主任李庆等出席开幕式。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於志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於志文简要介绍了学校核学科的发展历程与特色方向,表示此次大会是加强反应堆理论、燃料管理、反应堆核设计等方面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充分交流研讨,积极探索核领域基础研究、先进核能开发、核技术应用拓展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反应堆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
陈阳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指导方向,作为全国核科技工作者之家,中国核学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勇担使命,用心打造核科技教育、人才、科技交流高地,牵引各会员单位持续发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为促进核科学技术繁荣发展、普及推广、国际交流贡献力量。
李庆表示,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已发展成为国内反应堆物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专业委员会将不断发挥学术引领作用,搭建学术交流创新平台,持续推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核电发展深度融合,为核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为实现高水平核科技自立自强、支撑核能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彭先觉院士做了题为《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简介》的特邀报告。介绍了Z箍缩聚变研究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聚变单元主要组成、深次临界裂变包层的主要创新技术和主要优点。他指出,核能占用的地球资源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人类最理想的未来能源。
邢继在题为《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技术提升与经济性优化》的特邀报告中介绍了“华龙一号”技术提升与经济性优化,以及“华龙一号”未来技术发展思考。他表示,压水堆核电技术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在智能化、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等方面实现突破,不断提升安全性与经济性,将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校船舶学院教授秦洪德在题为《水下自主航行器技术挑战与工程实践》的特邀报告中回顾了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历程。他指出,要注重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以多学科交叉升级科研组织模式,推动核学科与智能控制、动力、计算机等交叉学科方向融合发展。
来自于生态环境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集团、中国广核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的12位专家做大会报告,大会报告围绕高温气冷堆多次通过堆芯装料模式的特性研究、求解中子运输方程的第三类方法、数值反应堆与E级高性能计算的科学内涵、零功率反应堆研究进展与展望、反应堆物理方法发展与RMC部分进展、新型中子运输求解方法“曲面节块法”、先进反应堆物理数值计算软件研发进展、一种核能可持续性发展的解决方案、中广核压水堆物理软件研发与发展、腐蚀产物沉积过程的多物理耦合分析方法、核设计自主软件验证面临问题及建议、人工智能技术在核反应堆工程领域的应用展望等课题进行深度研讨,展示核学科最新研究成果。
会议由中国核学会指导,哈尔滨工程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核学会计算物理分会共同主办,船舶热能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核反应堆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先进核能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核能安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黑龙江省核学会协办。大会设置特邀报告、大会报告、分会报告、专题研讨会等。
会议共设七个分会场,设有先进核能系统研发与确定论方法理论,蒙特卡罗方法理论,反应堆物理软件开发、验证与应用,反应堆运行物理与安全,核数据评价加工与验证,核燃料循环与核材料,相关多学科交叉与应用等热点专题。
“反应堆数值计算与粒子输运学术会议暨反应堆物理会议”是我国反应堆物理理论研究和数值计算的学界盛会,最早于1983年在四川召开,每两年举办一次,已成功举办20届。大会的成功召开提升了哈工程核反应堆物理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对哈工程核学科发展和“双一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