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毕业季,哈工程杏林枝繁叶茂,杏果成熟,又一批哈工程的青年学子从这里启程,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扬帆远航。
据《哈尔滨工程大学202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数据统计,毕业生整体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5.15%,持续保持高位稳定,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毕业生以“可靠顶用”而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毕业生去向主要为“三海一核”主体领域及国家战略重要领域,就业的毕业生中超过70%投身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近半数毕业生在世界及国内500强企业就业。
多年来,哈工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哈军工”红色文化传承,立足“三个第一”价值追求,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学生工作“主渠道”,学院、书院相互配合,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相互协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新格局,“树立科技报国志,强国强军立新功”成为哈工程青年学子心中信仰,他们守护祖国蓝色海疆、携笔从军、下基层、去支教……
守护蓝色海疆:红色文化 蓝色使命 描绘青春最美的底色
“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自哈军工以来的第62期学员……”毕业在即,水声学院2020级姜灵德已保研至本校直博,对于四年前校长开学第一课的开场白记忆犹新。四年间,姜灵德听过杨德森院士的专业认知课,从选择水声这门专业,自己的命运就与守护300万蓝色国土、筑牢水下国门息息相关;连续两年参与过雪舰航母实践课,与全校师生在风雪中亲手铸造雪舰,筑牢蓝色梦想。即将走出校门的姜灵德聆听母校安排的最后一次党课,“每一次重温哈军工的校史,聆听前辈们的故事,我备受鼓舞,充满前行的力量。”
哈工程作为哈军工的后继者之一,在军工大院这片红色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汲取源源不断向上地力量,在学习和探索中凝练出哈军工精神“六个始终”的内涵共识,立足厚重的红色历史资源和生动的改革发展实践,将“忠诚度培养”贯穿育人全过程,创新地开展“四课”,暨校长主讲开学第一课、院士主讲专业认知课、全员参与雪舰实践课、“大先生”主讲最后一堂党课,引导学生赓续哈工程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矢志为党和人民“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毕业前一定要去哈军工纪念馆看看,这是我梦开始的地方。”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春阳结束了10年的母校求学之路,即将迈出校门,到中船集团中国舰船研究院开启人生新的旅程。王春阳说,入学第一课就在哈军工纪念馆,哈军工前辈们对国忠诚、强国强军、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深深感染了我,从那时起便下定决心要做像他们一样的人。在校期间,王春阳参研船海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曾获全国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等各级荣誉40余项。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并寄语青年学子“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王春阳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亲耳聆听,“作为哈工程的青年学子,今后我将传承和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踏踏实实地把科研工作做好,在船海领域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参军入伍:强国强军心中志 壮丽青春放光芒
2024年5月5日,动力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杨小康作为1/45000被《人民日报》点赞,入选全国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很多人都知道杨小康学习好、科研强,知道其曾参军入伍服役于东部战区海军某部的却不多。2019年杨小康考取硕士研究生后便参军入伍,期间于边防海岛服役12个月,参与台风抗洪抢险等任务,获各项荣誉3次。从小心怀从军报国志的杨小康如愿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学院,“每次上课听到清脆的军号声,我都对军营充满渴望。”杨小康说。从哈军工时期便以军号为上课铃声的传统沿用至今,在万千学子中也种下了一个从军报国之梦。
“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价值观,在2023级硕士研究生何忠祥眼里不仅仅是一句标语,更是从军报国的召唤。在学校经历了4年的学习,耳濡目染学校深厚的红色文化,2024年他如愿以偿赶赴军营,他说:“作为哈军工的传人,我肩负着守卫祖国的重任,我将在军营中能尽己所学,以科技强军为己任,为国防事业作贡献!”
一直以来,哈尔滨工程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发扬和传承哈军工优良传统,通过新生军训、课堂教学、国防教育、特色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
学生入学以来,从“军训第一课”对学生严格要求,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学校的军训育人成果凸显,2023年央视国防军事频道《正午国防军事》栏目专题报道我校新生军训;军训成果汇报全网直播,收看人数达150万。学校始终强化课堂教学主阵地,军事课教师依托课堂教学,充分利用自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军事理论》和《孙子兵法》平台,线上线下向学生进行全方位国防教育。除此,学校社团活动特色鲜明,依托国旗护卫队、定向越野协会、国防青年协会(参军预备队)三个国防类学生社团,加强国防教育第二课堂建设。每年举办各类升旗、校园定向赛、军事闯关等社团活动百余次。
“强国强军、奔赴军营”成为哈军工学子心中的梦想。据统计,从2000年至今,学校培养人才投身海军领域2000余人被誉为“不穿军装的海军院校”,胸怀强国强军远大理想的青年学子带着忠诚的信仰勇敢奔赴前方,为船为海为国防。
下基层:用青春和梦想丈量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上学的时候老师就这样告诉我们。”哈工程2018届选调生张晓彤,毕业后面对南方大企业的优厚待遇,毅然走进基层,服务家乡,她这样说:“能见证并参与到家乡建设的事业中,看到它越来越好,心里特别幸福。”
2018年,张晓彤研究生毕业,怀揣挥洒青春热血服务家乡的理想信念,听从“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脚踏泥土,扎根基层,到香坊区朝阳镇人民政府任前进村党支部副书记。6年间在镇里和村里的时光,她与村民们一同下过地、干过活,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努力了解村民所思所想。如今成长为哈尔滨市香坊区朝阳镇武装部部长。除了负责本职的武装征兵、民兵建设等工作,她同时负责“包保”东升村,2023年该村创建为市级文明村标兵。
张晓彤曾负责协助东升村进行乡风文明建设,她与村干部一起建立“爱心超市”,通过设立积分制量化体系极大地鼓励村民参与到村志愿服务活动及党建活动中去,帮助村民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孝老爱亲、互帮互助的生活方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大讲堂,邀请大学教授、专家,为村民普及理论、法律、农耕、医疗等知识,提升村民思想意识。为了加强村里环境卫生建设,张晓彤撸起袖子与村民们一起行动,带动大家共同维护村容村貌,创建宜居环境。
张晓彤读大学时是小蜜蜂志愿服务队的一员,看望孤寡老人、关爱留守儿童,校庆60周年、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等活动中都担任过志愿者,看到过百姓的艰辛,也体会过助人为乐的幸福,那时起“扎根基层,为人民服务”便成为她的目标。
哈工程校党委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支持鼓励更多优秀毕业生为龙江热土奉献青春、知识和才华,制定了学校选调生工作具体实施方案,选拔政治素质好、学历层次高、综合能力强的应届优秀硕士、本科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提供后备力量。多年来,哈工程的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基层,他们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扎稳打、踏踏实实地用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们的报国之志。
去支教:用1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
“老师,我一定努力成长为你心中的‘宝藏男孩’;有一天,我也会穿上迷彩海军蓝,守护祖国海疆……”对于1年的支教经历,姚楚终生难忘。2020年8月,姚楚跟随第十一届“梦想接力”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汪清县罗子沟镇开启为期1年的支教生涯,除了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发挥特长担任学校合唱团的代课老师,用歌声沁润孩子们的心灵。罗子沟镇小学深处山区,大海对于这里的孩子只能从电视中看到,姚楚利用在学校学习到的船海知识,在课程中融入特色船海文化,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学习小组,为学生们科普船海知识,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蓝色的种子。
“一年的支教经历,让我走进大山深处,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助力梦想成长,点燃更多希望。”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姚楚,依然响应国家号召,选择到雄安新区去工作,她说:“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我心之向往,为之奋斗的地方。”
“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刘宇,冲在抗疫前线被《人民日报》点赞的“小程姑娘”、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队员姚楚……自2009年,我校先后14批向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吉林省延边州汪清县、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派遣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像一束光,照进了志愿者的心里,也跟随着他们的脚步,照进了群山深处。
哈军工的红色文化与海洋强国蓝色梦想,交相辉映,成为从哈工程走出的代代学子共同的青春底色,国防重大型号两总、载人深潜英雄、改革开放40年改革先锋等一批优秀毕业生矗立现代化潮头,全国最美大学生、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典型竞相涌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工程学子坚定笃行的人生追求,“可靠顶用、拔尖创新”的哈工程学子们将以实际行动,在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中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