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牢记嘱托 再立新功】哈工程本科生为“华龙一号”装上“体检仪”
记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项目团队
作者
胡莹洁 郝高琰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05-23

分享

氢气监测系统相当于核电站的“体检仪”,对于三代核电站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装置。核学院本科生张奕宸团队,历经两年时间研发的“挑战杯”特等奖作品——核电站氢气取样装置,得到多位行业大咖点赞,成功应用于“华龙一号” 漳州核电1、2号机组。

“一滤打尽” 性能胜过国外同类装置

能从根源上控制核电站氢气爆炸问题吗?核学院核工程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张奕宸在核工程导论课上,针对老师抛出的问题,提出监测氢气浓度的想法,受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决定与王福鹏、诸葛运恒、张宴豪、彭鑫航等伙伴们,一起研发一款可以从核电站安全壳内将氢气安全地引流出来的氢气监测装置,针对放甲基碘、碘单质和放射性气溶胶三种射性物质,采取多级过滤设计。

对比国内核电站大多使用的德国装置只能过滤两种放射性物质,团队的装置可以将三种放射性物质“一滤打尽”,并且过滤效率也更高。团队还采用多种创新方法,以及小型化、一体化设计,能确保装置达到更高的监测准确度,实现放射性不外泄、装置在线自清洗、抗震性强、延长使用寿命等优越功能,获得张焕乔、彭先觉两位院士的鼓励和指导。

团队成员向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副书记进行项目讲解

团队研究成果在“华龙一号”漳州核电1、2号机组获得应用。该装置适用于事故阶段极端工况下,完成安全壳内氢气的稳定、长时、无放射性取样,配合后端监测设备,实现安全壳内关键位置氢气浓度在线监测,受到“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高度评价。

努力让梦想成真

一群本科生在创新起步阶段,为了使想法变成现实,唯有努力。团队紧密结合项目,认真系统学习课上知识,在实践中不停地自学文献资料和反复试验,用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能用到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为了了解沸石性能,张奕宸专门学习了化学方面的书籍。在一体化设计阶段,他们甚至连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都一块儿学了。

针对核电站极端工况下的应用场景,团队不畏艰辛一步步改进、反复试验。经过长达数月的实验,团队在核领域首创采用载银沸石过滤甲基碘和碘单质,首创采用金属纤维蓬松毡过滤放射性气溶胶,使过滤效率高达99.99%。

平台、团队铺就成功之路

团队里每个人都不可或缺,从大二到大四,共同为梦想奋斗,加班加点,假期不打烊。王福鹏三个暑假都没回家,在实验最辛苦的阶段,团队全员没有了白天黑夜之分,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

老师和学院的支持与帮助,也给了他们坚持的勇气与底气。导论课老师为团队联系相关研究方向教师,团队得到指导教师周艳民、谷海峰以及孙中宁教授的贴心指导。

团队负责人张奕宸与指导教师周艳民

在装置研发的实际应用阶段,核学院为团队联系校友、“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直接进行指导。“邢继学长就是我们核领域的明星,我们都是他的‘粉丝’。”邢继的当面指导激发了团队克艰克难的极大动力。

通过学院推介,团队到漳州核电站实地考察调研。与核电站一线人员的交流,让他们对装置的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针对实际应用场景对装置进行了改进。

目前,团队的几位“主创”也都有了更好的未来。王福鹏、张宴豪直博哈工程;张奕宸也继续在本校读研;彭鑫航保研至西安交通大学;诸葛运恒去中科大读研。通过大学三年一个项目的“锤炼”,每个人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向上的阶梯已经奠定,未来他们必将继续在核工业强国的建设中,绽放更美的青春光彩。


团队成员寄语学弟学妹:

张奕宸:本科生阶段一定要打好知识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打牢基础,厚积薄发,才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具体问题。

王福鹏:遇到困难不要放弃。我们做实验时,经常会止步不前,很多时候都会想要放弃。但是,千万不要放弃,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有希望。

诸葛运恒:兴趣是最大的支持动力,有了兴趣支持,才能在实验看不到一点希望时还能坚持,才能在不断地挑战中突破自己、提升自己。

张宴豪:团队协作是科研必备的能力,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懂得团队协作能够在科研路上走得更远、更踏实,也能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相互帮助,少走一些弯路。

彭鑫航:在本科阶段个人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是必不可缺。团队中思想的碰撞会促进自己的成长,独自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团队中也会迎刃而解。一个好的团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编辑:赵琳琳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