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年终专稿】强国强军立新功 聚势而强创一流
作者
霍萍 胡莹洁 刘涛 谷雪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3-12-29

分享

2023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中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大事喜事多、亮点成色足、成果效果好”的一年。全校师生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重要讲话精神为最高引领和最强激励,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持续创新突破、加快转型升级,全力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勇担使命、再立新功,奋力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局面。

“想的是党、为的是国、强的是军”是哈工程人的血脉传承

党的嘱托就是哈工程人的行动指南

“哈尔滨工程大学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年轻一代成为奋力拼搏、振兴中华的一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充满希望。青年学子要树牢科技报国志,刻苦学习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绽放青春光彩。” 9月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了解学校发展历程和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做出的贡献,察看教学、科研成果展示。

这是对学校全体师生的最大关怀,是对七十年来学校砥砺奋进、自强不息的最高褒奖,是对新时代新征程学校铸魂育人、强军报国的最大信任,是对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强激励。全校师生倍感亲切、备受鼓舞,坚定不移地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改革奋斗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踔厉奋进、勇毅前行。

国之大者是哈工程人的价值追求

全体师生在党委的带领下,将总书记讲话精神落实落地,学校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教育,引领学校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更好融入强国建设“大逻辑”,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学校胜利召开第五次党代会,在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党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擘画了新时代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的宏伟蓝图,提出了转型发展、内涵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路径,确定了要全力以赴下好“人无我有”的战略先手棋、“人有我优”的战略必争棋、“人优我强”的战略制胜棋,成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标杆的发展目标。

强军需要是哈工程人的使命召唤

创建之初的哈军工既是一所军校,也是一所党校,肩负着新中国强国安邦的使命,始终把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扛在肩上,至今培养了一代代军事技术人才。哈军工对我国军事工程、军事技术的发展作出了无与伦比的重要贡献。哈军工后辈们的身体里永远流淌着忠诚担当、为军向战的红色血脉。以70周年校庆为契机,学校党委联合哈军工分建高校,举办哈军工精神和办学思想研讨会,挖掘、传承哈军工精神与哈军工文化内涵,集智聚力形成了“始终传承绝对忠诚的红色血脉、始终坚守为军向战的价值追求、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创新特质、始终弘扬严谨求实的治学传统、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奋进姿态、始终拓展自信开放的世界眼光。”的哈军工精神“六个始终”的共识,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认可,为传承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凝神铸魂,为我们走好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的长征路注入澎湃动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党委将建校70周年作为学校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凝心聚力的新机遇、奔赴一流的新跨越,谋划开展5大板块19项重点活动,打造“学术校庆、文化校庆、开放校庆”品牌,广聚海内外师生校友、行业领军及社会各界,汇聚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磅礴力量。

起势而进  加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构

2023年,学校紧扣“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使命任务,持续深化新工科建设,横向贯通本科教学第一、第二课堂,纵向贯通硕博一体化培养,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学硕专硕各展所长,全力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第一课堂” 激活“第二课堂”“书院+学院”双轮驱动

2023年,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迎来新突破。历时半年召开的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成效显著,通过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三件教育教学工作的大事,掀起一场全校范围内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新高潮。

年初,回答“强国建设,哈工程何为”的时代命题,2024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启动,提出要实现更高水平的人才自主培养,就必须在擦亮“可靠顶用”老品牌的基础上,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名片,要为强国建设培养“基础厚,视野宽,具有跨学科理解能力、跨专业整合能力、跨领域适应能力的创新人才”。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紧扣课程体系横向融通、能力培养纵向贯通“一横一纵”两条主线,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培养,推出面向全校工科学生的项目式教学、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的5门学科大类课程。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了“认知实践-工程实践-创新实践-探索实践”进阶式实践育人体系,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大学四年。

结合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第一课堂”学院加速转型升级。随之升级的还有教学质量保障能力。年中,本科教育教学研讨会上,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全面启动。学校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方案》,修订《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组织召开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题培训会,持续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能力。

“第二课堂”的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学校践行“办学就是办环境”办学理念,凝聚了“校园即社区、社区即课堂”的共识,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施方案》,构建以“三自”教育为切入、“三观养成”为核心,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新格局,建设以14个公寓为核心的生活、实践、文化、服务等4个社区,初步建立学生“三自”教育体系。

年末,新时代本科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大会召开,14个书院挂牌成立。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三自教育为切入,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三观养成为核心,创新“第一课堂”,激活“第二课堂”,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横向贯通,构建起“书院+学院”双轮驱动的本科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

未来,学校还将继续深化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将强国强军需要融入专业建设、将“三个第一”追求融入人才培养,将开放融合创新融入教学方法,加速实现全校各专业全要素数字化、智能化、国际化转型升级,奋力开创本科教育新局面。

重构研究生培养体系全面启动  卓越工程师培养引领行业之先

9月,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名单,学校成为全国14所入选高校之一上榜;10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正式成立,将依托学校船海核优势学科群,以及中船、中核、中咨、一重、哈电等央企优势产业资源,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建立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贡献“工程智慧和力量”。

学校深入推进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改革,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行动方案》,做实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和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四共”“四通”机制建设,聚焦服务领域,打通培养全链条,为培养、留住拔尖创新和急需紧缺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有效路径。

——校企互动不断线。

从招生开始,企业导师就参与其中,深度融入教学各环节,与教师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教材、写大纲、建课程。为了让企业导师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校创新性地对企业导师开展专题培训。8月30日至31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生导师研讨班在校召开,25家科研院所140余名研究生导师与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班为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导师与高校顶尖专家之间学习交流、协同发展构建了重要平台,提升了企业导师教书育人的技能与本领。

——全程跟踪培养不掉线。

学校围绕校企合作信息不对称、不顺畅等产教深度融合关键问题,搭建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造“线上学院”,实现企业需求线上发布、学生课题线上对接、双导师全过程培养。同时,开发了产教融合信息服务驾驶舱,学校、学院研究生管理人员可随时跟踪关注学校整体服务区域、行业情况、各学院基地建设情况和学生入企实践等情况。同时,学校实施入企实践计划与学位论文开题联合审定,学生入企的实践内容要与他的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匹配度、关联性,从而实现“三真培养”“三题合一”: 瞄准真问题、提炼真课题、打造真成果,企业的工程问题、双导师的研究课题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达到一致。

——服务领域更聚焦。

下半年以来,龙江工程师学院首批定制化专班学生入企上岗。定制化专班整建制入企,学校在服务领域上瞄准国家战略需求,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遴选企业首席、总师为导师,校企双方人才培养主要领导全程参与,从顶层牵引校企联合培养走向深入。

——专职衔接更精准

4月,省教育厅、人社厅联合发布《龙江工程师学院量身订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与工程师职称认证工作的指导意见》。学校构建“课程-实践-课题”一体化设置、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一站式”打通、工程实践成果与学位论文标准一致化评价的培养体系,有力支撑了“2+1+X”证书制实施,促进专业教育与职业发展精准衔接,为优秀毕业生留省就业提供政策创新。学校还汇聚省内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重点工科高校等优质资源,发起成立黑龙江省工程师学会,推进重点领域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工作,拓展国际、国内各级学会/协会资源服务工程硕士、工程博士职业资格能力水平认证和国际工程师资质互认。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在真刀真枪中见实效。学校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中出实招、见真章,改革路径获得教育部认可。7月,在首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大会暨中国研究生教育长江论坛上,学校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情况和建设成果受到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等领导高度认可。

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让专业更专业”,学校出台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方案》,则“让学术更学术”。《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导师岗位管理办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办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结业及肄业实施细则(试行)》等一系列相关制度文件落地实施,进一步压实导师主体责任,优化招生选拔,强化学位授予管理,提升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为建立卓越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学校着重推进研究生服务管理体系重构,以建设“百年班级”为切入点,建设硕博纵向一体化班级,充分发挥学术团队和导师的育人功能,将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围绕班级产生聚合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做则必成。以培养强国建设中拔尖创新、行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而进行的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以实际行动回答着“教育强国,哈工程何为”的时代命题。

聚势赋能 打造永不褪色的国家队

学校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服务“人才强国”战略,把人才作为发展第一资源。学校着力打通“人才链”,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学科发展为牵引,拓展引才格局,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全力引进培育“国字号”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加强人才对教育、科技的高质量支撑,加快建设船海核领域重要人才高地,彰显哈工程“人才强国”的使命担当。

打通人才成长链  共绘“全员引才”大格局

“从我会干什么就干什么”向“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我们要成为不负时代的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兴海论坛上,面向线上线下3000多名海内外青年英才,倪宝玉这样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入职10年,这位37岁的年轻博导,今年获评高层次人才、工信部杰出青年、黑龙江省教学名师。

倪宝玉表示,他有机会沉浸在极地船舶这项国家重大战略中心无旁骛的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们融洽互动、成长为教学名师。得益于学校、学院、团队负责人的“保驾护航”——指方向、搭平台、送政策。

“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国际前沿,反哺教育教学,”十年为节点,在以顶尖人才为引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青年骨干为基础的人才梯队建设中,倪宝玉的成长是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统筹谋划战略科学家培育、汇聚一批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青年人才,加强教师育人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校在人才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路径。这既是学校、学院、团队、机关服务部门各方责任,也承载着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

“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27人,创下历史新高。”“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青年文明号”“何梁何利奖”、“工信杰出青年”等人才队伍建设捷报频传。11月23日,在人才引育工作会上,学校发布的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消息让人倍感振奋,这既是对一年来人才建设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未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的激励。

以内涵赢未来,贯通教师科研、育人能力;以学科为牵引,加强人才队伍梯队建设;2023年学校人才引育工作蹚出了一条新路,形成了全员引才的大格局,深化了全校对育人和创新能力提升的再认识、再实践。

——绘制学科人才引进图谱

2023年3月,学校召开人才引进工作大会,着力扭转人才引进工作固有观念,全力压实学院和团队引才主体责任,绘制学科引才图谱,形成学科引才规划清单。

——做广做深“以会引才”

2023年7月,学校积极抢抓海外人才“回流潮”,举办第八届兴海论坛,吸引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学者参会,与千余名青年学者建立联系。

——深入落实“一会一宣”

各教学科研单位和机关职能部门先后赴香港、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引才洽谈合作,积极引才的局面初步形成。

——做大做实“以才引才”

学校做实高层次人才关心关注的“科研大平台、晋升通道、国家战略”的宣传及建设,引入人才并发挥人才的集聚效应。

——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

2023年6月,召开人才培育工作大会,发动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培育高层次师资队伍。学校以选拔国家级人才为目标,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系统构建后备人才库,开展精准分类支持,形成青年教师成长档案百余份,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国字号’人才的数量同比增长59%,整体教师数量同比增长16%,引进海外学缘专任教师占比35.3%,教师海外学缘结构显著提升。”人力资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瞄准“十四五”“双一流”建设目标,压实推进“一人一才”“一校一使”等基础引才工作,引育的“国字号”人才和青年人才在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通人才服务链  构筑人才引育新高地

“没有了后顾之忧,充满干劲,”去年从日本归来的光学领域专家金磊入职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今年获评高层次人才。在提出试验场地建设以及项目申报存在困难后,学校召开人才工作链专项会议,迅速落实仪器建设和科研场地供应需求和学科建设启动经费。

2023年,学校成立人才链工作小组,实行一对一精准服务。针对人才发展遇到的瓶颈难题,学校构建校人才链工作季度协调推进会机制,邀请相关职能部门、院系主动靠前、下大力气为人才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全年学校人才链工作小组召开3次人才链工作推进会议,解决人才实际困难80余条。

学校打通人才服务通道,为人才成长及时提供科研平台、资金支持、生活保障等有力支持。“围绕人才链”打造“服务链”,除了学校层面构建特殊服务通道,各教学科研单位开展“一条龙”贯通服务。

船舶学院负责人表示,今年学院形成了引才专员引才——团队负责人沟通——学院领导班子讨论——上报学校的引才直通车服务渠道;针对新进教师,学院开展“四个一”服务,全程帮助办理入职住宿手续“一陪到底”,书记党支部书记与新进教师进行“一次谈心”,学院班子就分管业务对新进教师进行“一次培训”,团队做好“一期五年职业规划”,助力新入职教师明确学术方向,促进新入职教师尽快融入团队。

计算机学院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把人才工作作为学院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性工作。推出了构建起人才引培链条,制定人才引培工作操作手册,明确引才专员等一系列贴心服务举措。

“既要让人才感觉温暖、舒心,也要让人才展现价值”,人力资源处负责人表示,学校注重推进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

2023年,学校实施专任教师引进准聘制,畅通晋升通道,激活青年教师干事创业活力。建立系统性考核体系,强化聘期考核,强化过程监督,重点关注人才引育成果、队伍育人成果和科技创新成果,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给予教师充足的时间潜心教书育人、深耕基础研究,年度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26人。

“工作舒心、有干劲,成长上升有通道,人生价值有体现,”学校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重要讲话精神,持续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实施全球化战略高质量引才模式,书写学校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新篇章。

乘势而上 打造科技强国建设战略力量

2023年,学校以科研先行顺应国家需求大势,乘势而上积极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学校大力推动有组织的科研,贯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应用转化创新链,推动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塑造科研事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新特色,着力构建学校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打造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力量。

挺进科学无人区  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

今年3月,由船舶学院张阿漫教授创立的气泡统一方程发表在国际流体力学顶级期刊《流体物理》上。这一简洁优美的数学方程,描述了自然界气泡运动的基本规律,破解了气泡动力学理论的世界性难题,摆脱了传统方程的限制,是气泡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里程碑式的工作,在船舶、海洋、机械、医学和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学校充分认识到基础研究是整个科技创新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开关”。学校强化基础为本的科技创新意识,强化基础研究主力军定位,聚焦基础前沿和跨学科交叉,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团队回归科技创新本源,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夯实学校科技创新发展根基。

学校面向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海洋复杂环境非线性声学领域基础研究,获批“海洋非线性声散射声场动态观测与调控系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部门推荐类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均创历史新高;环境/生态学科、物理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一批基础研究成果为相关理论研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有力的源头支撑。

推动有组织科研  打造为国铸器“技术总体部”

今年4月,水下智能研究院揭牌仪式在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举行。水下智能研究院是学校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的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突围的科研特区,学校以其作为积极推进有组织科研和学科交叉的试验田,着力构建面向校内外开放合作的协同创新平台。

作为学校瞄准国之重器“谋大事、干大事、成大事”的排头兵,水下智能研究院成立以后,充分发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技术总体部”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了服务新型举国重大专项体制机制,实行“三同三全”、建实“两线两办”,签订技术和管理双线责任状,出台重大专项管理办法、重大专项激励保障方案,吸收多位青年教师“挑大梁”,以强有力的管理创新推动技术创新,保障了专项任务高效高质量推进,探索形成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驱动的科研组织模式。

2023年,学校在协同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中,持续优化与科研机构、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充分展现特色优势,高水平创新平台体系化布局初见成效。获批智水实验室,牵头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撑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与汉江国家实验室共建研究中心,集聚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攻关,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能力更加强劲。学校积极布局烟、青、琼三地服务“大海工”、深远海、新质新域能力生成,联合烟台市组建运行亚欧现代海洋产业技术及装备研究院,青岛创新发展基地构建近浅海试验试用保障新体系,推进南海研究院建设解决重大需求的深远海科学设施。

塑造科研新动能新优势  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

敦煌味、中国风、科技感满满的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历经8年科研攻关、5年设计建造,今年11月初正式命名交付。我校9个学院100余名教师、近千名硕博士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与行业单位协同创新,为我国集齐这造船业皇冠上的“最后一颗明珠”贡献哈工程智慧与力量。

学校以合作共赢的精神共谋发展,以开放的胸怀与有效举措主动融入产学研用协同链条,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深层次合作,在开放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在合作中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强化与中船集团推进融汇式科研合作,重点在重大科研任务集智攻关、基础前瞻方向联合布局、重要科研交流活动协同组织等方面深化合作,以重大任务联合攻关为主线,形成与中船集团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培养的长效合作机制。获批中船集团系统院多项重大任务,经费超1亿元,创造与行业院所合作年度新高。依托中船集团哈工程前瞻技术研究院,深入推进水下信息与智能前瞻联合基金论证工作,重点围绕水下探测与导航定位、新原理新概念潜水器、新型水下换能器等前瞻技术方向开展联合攻关。

2023年,学校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增强与企业合作的技术引领,加速适应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新形势,深入推进学校“沉浸式入企”、名企科技大讲堂等校企融汇式合作模式,主动深入企业找准发力点,打造校企协同创新共同体。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强化服务区域经济担当意识,科研先行与企业联合获批黑龙江省产业技术研究院4个,主动走进哈电集团、中国一重、中航发东安、兵器工业集团航弹院等头部企业对接“急难险重”技术需求,形成服务国家“五大安全”重点任务清单。学校获批黑龙江省首个高校牵头的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与中船、中核、航天科技等集团、院所在船舶数智化、低碳零碳动力、船舶智能制造、海上新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深化合作。

未来,学校科研工作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学校时的殷殷嘱托,更加奋发有为、积极作为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当先锋、做表率,持续强化有组织科研、不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打造矢志不渝科技报国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编辑:赵琳琳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