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报道我校潜空跨介质航行器成功试飞
作者
朱虹
来源
新闻中心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11-07

分享

日前,我校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历时一年多打造的“长弓1号”和“长弓2号”潜空跨介质航行器试飞成功,引发《人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央视新闻等20余家国家级、省市级媒体关注报道。

负重1千克,潜深100米,潜空跨介质航行器试飞成功

金秋十月,在五常市龙凤山水库波光粼粼的水面上,“长弓1号”潜入水下,随着通信信号的消失,开始了自主跨域航行之旅。40多秒后,螺旋桨划破水面,熟悉的马达声传入耳中,“长弓1号”露出水面,随着机体内水的排出,“长弓1号”自主调整飞行姿态,迅速腾空飞离水面,以良好稳定的出水姿态完成了水—空介质跨越过程,不负众望地在空中实现了稳定飞行。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长弓1号”从出水到稳定飞行的跨介质7秒钟最让科研人员紧张。“空气和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介质,水的密度比空气大近800倍,潜空跨介质航行器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介质中运行时,会受到未知的风、浪、流的联合干扰,所受的环境外力情况和相应的动力学响应都有显著差异。”硕士生王宝旭说。

2021年,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下,开展潜空跨域无人航行器技术研究工作。在设计之初,团队对潜空跨介质航行器的飞行构型方案进行了多次讨论,并对多旋翼、倾转旋翼、固定翼等构型方案的任务能力、应用前景、技术可行性等进行了综合比对分析,最终确定了固定翼飞行构型方案。

固定翼相比其他结构,在介质跨越过程中用时更短,但研发难度更大。不同于多旋翼可以在水面上起飞,固定翼飞行器可以直接跨越水空界面,这种跨域方式并无合适的数学模型可以进行参考。

综合水中和空中各项性能参数要求,团队进行了无数次仿真实验,完成了“长弓1号”“长弓2号”样机的总体方案设计,并基于CFD技术评估了航行器空中飞行、水下航行、水-空介质跨越等过程的运动性能,验证了两型样机方案的可行性。

两款航行器分别采用了固定翼和折叠翼结构,机翼展开后形似长弓,团队介绍,取名时引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之意,承载团队成员雄心报国志。两款航行器尺寸分别为长2.3m×翼展2m和长1.9m×翼展2.5m,不仅能在空中、水面、水下切换自如,还可负重1千克,潜深100米,通过搭载的高清摄像机与数传电台,完成大气边界层与海洋边界层的界面观测。

让飞机会潜水,让潜器会飞翔

既能上天也能入海的航行器并不常见,这种航行器也被业内专家认为用途广泛,在海洋探索和开发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让“飞机潜水”是哈工程科研团队的看家本领,为了能让航行器在100米水下抗压,团队为航行器设计了耐压舱,通过一枚小小的推进器作为水下动力来源,实现了飞行器在水里下稳定下潜航行。但是让“潜器会飞”着实给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技术负责人、博士生孙祥仁介绍,通常航行器为了抗压,下潜越深,材料越重,但机身过重航行器就无法轻盈起飞,因此,团队通过一系列手段为航行器减重。“我们不仅采用了新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去替代普通金属,还在结构设计上也尽量为航行器减重,连1克重的电线我们也在斤斤计较,在设计要求下,力求将航行器总质量控制到最低。”

“长弓2号”跨介质出水

为了提高跨介质能力,团队特别为“长弓2号”设计了折叠翼,而这也意味着航行器的稳定姿态更难以控制。为了让“长弓2号”稳定飞行,其折叠结构更迭了9版之多。在试验中,“长弓2号”整体出水,展开机翼,成功起飞,全程不到6秒。

团队成员现场检修 “长弓1号”

固定翼与折叠翼样机双双成功实现跨域航行,这意味着,融合空中飞行、水面游弋、水下巡航能力于一体的跨介质航行器技术有了新的进展,而这背后,是团队成员们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共同努力的结果。从关键技术攻关到样机系统集成,从数值模拟到样机水池集成试验,团队成员每一步都稳扎稳打,不敢有丝毫大意。试验中,湖面秋风如刀,团队成员冒着秋寒裹着军大衣,在浮码头上一遍遍测试航行器运动姿态。“我们每天伴着清晨的薄雾出发,在夜幕长堤的灯光下踏上归途,也许别人不懂,但这是船海人的浪漫。”博士生韩兆亮说。


人民日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6914173/6776152

央视新闻: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toc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echat&item_id=17150508088160626509&track_id=6299C4D9-453A-4BA5-923E-B5CF1D6C9C62_689487847455

科技日报: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2321097059238440/?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667610093&use_new_style=1&req_id=20221105090133010138132166192502FB&group_id=7162321097059238440&wxshare_count=1&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

科技日报:https://m.weibo.cn/status/4832201931490637?sourceType=weixin&from=10CB095060&wm=9006_2001&featurecode=newtitle&sudaref=login.sina.com.cn

中国青年报:https://s.cyol.com/articles/2022-11/04/content_k6bWYqCG.html?gid=28Dga1xp

中国新闻网:https://m.chinanews.com/wap/detail/chs/zw/9887841.shtml

中国科学报: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1/488902.shtm

黑龙江日报: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5011735375397888

极光新闻:https://zmt-m.hljtv.com/news_details.html?from=iosapp&id=723171&userId=OTE3NA==T

哈尔滨电视台:https://m.weibo.cn/status/4832405993033923?wm=3333_2001&from=10CB093010&sourcetype=weixin

生活报:http://h5.hljnews.cn/h5/detail/normal/5011238364087296

新京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6756325914061.html?shareuser=154091389712144

今日头条: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62368054289334788/?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id=594175891881819&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share_token=8ac07281-d26a-4b7c-86c6-fdaf4a937bd6&wxshare_count=3&source=m_redir

编辑:朱虹  审核:金声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