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所学校都有自身的文化与传承,经历近70年的风雨沧桑,当年那个踏入哈军工的学子,已经成长为栋梁之才,而他的孙辈,再次踏入这片热土,在他当年学习的地方,擎起新的希望。
日前,我校2022级新生故事——时隔61年后,考上姥爷母校一文得到了人民网、光明网、央广网、《新晚报》、《生活报》等媒体的关注。61年前,陈昌林走进哈军工成为空军工程系的一名学员,61年后,他的外孙女涂晨语作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22级新生,成为了他的校友。
“姥爷,我现在就在您当年上课的教学楼,您一直挂念的屋檐上那排飞机,还在!一个骑兵后面有5架飞机,真的一点都没变!”“姥爷您听,这军号声和您当年的一样吗?我们现在上下课铃声也是4遍军号。”外孙女激动得和远在西安的陈昌林视频,陈昌林眼角泛起泪光。
今年80岁的陈昌林因为年轻时用眼过度如今视力受到影响,“回母校看看”是他最期盼却又无力完成的心愿,而此刻,他的外孙女正重走那条他最熟悉的路,她将用4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和他讲述这个69岁校园的变与不变。
涂晨语出生于航空世家,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舅舅舅妈都在航空领域从事科研工作,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涂晨语有浓厚的军工情怀,尤其爱听姥爷讲哈军工的故事。
1961年,19岁的陈昌林学习名列前茅,他的高中教导主任建议他报考清华大学,但他毅然选择了被誉为“军中清华”的哈军工。“当年哈军工流行这样一句话,‘上大学,攻尖端,又管吃、又管穿,毕业后,当军官’,当时我国的军事装备落后,我励志学好军事科学技术,提高军事科学本领,报效祖国。为了这个目标,管不管吃穿,当不当军官,我都全力以赴。”陈昌林说。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举全国之力创建的哈军工让陈昌林大开眼界,他回忆说,在校期间,曾有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来校视察,陈昌林报效国家的使命愈发强烈。和陈昌林同届的有很多来自国家领导人的子女,时任院长刘居英将军曾在礼堂告诫大家,一视同仁,每个学员都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干劲,把学习搞好,为祖国效力。陈昌林所在的空军工程系系主任是驾驶战鹰打击德国法西斯的“飞将军”唐铎,他经常勉励同学们,空军是军队的先锋,要好好学习,当一名闯将,当好社会主义的标兵。
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陈昌林和晚辈提起当年的军校生活,总是少不了那些经典画面:“学员全部着军装,不管去上课还是去吃饭都要排队,即使两个人一起走也要并排走整齐,遇到其他队列要敬礼。每天早上都要出早操,内务要求严格,除了叠方块被,胡子要刮干净,鞋带要系整齐。”当年哈军工管理的“严格”,都成为他今天津津乐道的骄傲。
哈军工的严格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学习上,学员作业不合格不能参加考试,当年‘两老办院’,‘一老’是部队老干部,‘一老’是从全国各地聘请的老教授,学员们不敢有一丝松懈,如果考试不合格会被退学。”陈昌林学习很用功,几乎科科都能得到满分5分,在学年名列前茅,他也因此成为了空气动力学、机械设计、零件设计、制图等多门课程的课代表。
1966年陈昌林毕业后,参加了靶机设计及系列发展的研究工作,参与领导了运七、“飞豹”飞机等多个型号的研制工作,多次立功授奖。
陈昌林说,同届毕业的学员中80%都成为了行业的骨干力量,大家的共同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矢志不渝地攀登科技高峰,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离不开哈军工的培养,不管大家在哪个岗位上,身上都流淌着哈军工血脉,传承着哈军工精神。”陈昌林说。
虽然是第一次踏进哈工程的大门,但是涂晨语看到学校的教学楼却有一种熟悉的感觉,能从屋檐上骑兵后方的装备分辨出哪一栋是姥爷当年就读的院系。走进哈军工纪念馆,看到一幅幅老照片、哈军工学员们工整的笔记,听到哈军工创建的故事,她仿佛穿越到了姥爷读书的那个年代。
“60多年过去了,这所学校有了很大发展,学科专业更加丰富,教学设备更加完善,我们可以带着VR眼镜做智慧工厂的虚拟实验,这是姥爷那一代人无法想象的。但是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学校一直没有改变,传承下来的财富。那一幢幢古朴恢弘的教学楼没有变,姥爷读书时的‘三严’教风没有变,传承下来的哈军工精神更是没有变。”
涂晨语说,自入学以来,在很多老师口中都听到以这句话开头的勉励:“你们是自哈军工创立以来的第64期学员……”涂晨语一听到这句话,心里就会涌起一阵激动,那是血脉传承的感觉,仿佛姥爷没老,就在她身旁并肩站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站在姥爷的肩上,要扛起祖国更远的未来。
媒体链接:
人民网:时隔61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people.com.cn)
央广网:61年后,她和姥爷成了校友!https://mp.weixin.qq.com/s/ABqHem-PqzU4GL0-1IHcDQ
光明网:时隔61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