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主体超越 整体升级
回眸十一五 喜迎党代会:谱写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新篇章
——“十一五”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回眸
作者
吴丹丹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2830
更新时间
2011-04-21

分享

开栏的话

2011年,我校研究型大学建设事业步入转型升级的新起点。过去的5年,学校以“一提三优”工程为统领,紧紧抓住深化内涵建设这一办学基本线索,贯彻落实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人才强校”等四大战略,实施研究型大学“六大体系”建设,取得了一批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支撑起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框架,基本实现了创建研究型大学的第一阶段目标。未来的5年,学校迎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入更加注重质量、特色和创新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我们既要完成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转型的任务,又要完成在我们所属的圈层结构中实现高水平的任务。本报从本期起,开设“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专栏,全面回顾“十一五”期间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办学条件等重点建设领域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经验,通过一段奋进历程的记取,一个个发展成就的展示,启迪“十二五”转型思路,聚焦“十二五”发展目标,谋划“十二五”跨越蓝图,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的理性,拾取面向未来的信心与智慧,迎接第三次党代会的召开。

特色学科专业体系是我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支撑。回眸“十一五”,发端于二次党代会“主体超越、整体升级”战略,落地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历时5年求索实践,我校学科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思想成果是———形成了以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为核心的学校事业顶层规划,实现了学科规划从学科整体向学科方向的延伸,完成了学科建设从战略规划向战术实施的重大推进。一个现实发展成就是———以“三海一核”为核心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内涵不断深化,学科群集成创新和行业支撑力快速提升,“三海一核”特色从“海军装备”一家独大转变为“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和“核能应用”协调发展,在我国拥有船海核学科的高校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科 学 谋 划 战 略 落 地

2005年,学校二次党代会提出大力推进“主体超越、整体升级”战略,首次提出建设高水平的特色学科体系。如何推动战略落地?2008年,学校寒假工作会议专题研讨总结了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规律,进一步统一了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思路、原则、目标和要求。

“十一五”期间,学校以学科建设规划编制为牵动,先后两次对全校学科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按照“突出特色、打造体系”的思路,确立了分类建设的原则,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2012年重点建设学科指南》和《重点建设学科2008-2012年建设规划发展指标》,从92个二级学科中遴选出48个学科进行重点建设、考评。2010年,学校出台《哈尔滨工程大学“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按照一级学科对所有学科方向进行了重新定位梳理,将现有的37个一级学科分为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积极发展、培育扶持、优化整合五类,分层次、分重点进行建设,并以此引领“十二五”学科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将以举全校之力提升“三海一核”主体学科水平为突破口,以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取得突破为标志,以学科调整和分类建设为基础,以学科方向凝练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团队评价为着力点,以“211工程”(四期)和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完善的“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专业体系。

学科建设行动路线被清晰表述为:一个突破、三个层面、五项任务、十项举措、六大项目。即突破重点学科建设指标缺项瓶颈,建立校、院(系)、学科方向(团队)三级学科建设与管理责任体系,完成“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积极发展、培育扶持、优化整合”等5项学科建设任务,实施10项重大举措,优先建设“5+1”重大项目,即举全校之力使船舶与海洋工程、核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五个一级学科保持或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优先建设一批特色明显、需求旺盛、有稳定团队支撑的学科方向,全面提高我校特色优势学科及方向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在大力推进“主体超越、整体升级”战略落地的实践中,全校上下树立起了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工作理念,形成了按一级学科重新定位梳理学科方向的普遍共识,启动了 “5+1”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一系列主动谋划、超前论证、系统推进的学科建设新思路、新举措,必将有力指引我校学科建设进入方向更明、力点更准、步伐更快的新阶段。

重 点 建 设 主 体 超 越

理念引领方向,行动成就未来。“十一五”期间,学校紧密围绕国家、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以“211工程”三期、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等建设项目为牵引,重点投入,重点突破,全力扶持、优先发展服务于“三海一核”领域的主体学科实现新的跨越,大力推进主体学科与基础学科、通用学科和相关学科的集成与整合,在船海核领域巩固和形成了一批具有重大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的学科群,整体上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若干特色方向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学科———“十一五”期间,直接投入近亿元,建成了“水下机器人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搭建若干大型实验系统和高水平实验平台,建成了代表我国造船工业及深海领域研究水平的船舶试验深水池,形成了一支以徐玉如院士、廖振鹏院士为核心,40名正、副高职人员的高水平学术队伍,为船舶工程、深海工程开发等学科领域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优秀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科研实验环境。在水下机器人、船舶航态预报、船舶阻力性能、船舶先进设计制造技术、船舶数据交换技术等研究方向保持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学科在船舶力学研究领域,以及高速集装箱船和滚装船、小水线面船和多体船、高耐波性复合船等新船型研究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学科已经成为我国造船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主要的科研基地之一。

水声工程学科———“十一五”期间,完成建设投资近2亿元。重点建设了“水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了以杨士莪院士为核心,培养及引进53名教授、副教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近5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以上奖项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学科总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的同时,矢量水听器、水下定位导航、低噪声水下目标测量等研究方向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在我国水声学科中,综合实力居首位。

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十一五”期间,由国家专项工程及学校学科建设经费总计投入近2亿元,聘请闻雪友院士为学校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教授,建设了船舶特种动力技术、舰船蒸汽动力技术、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等一系列高水平实验室,承担了舰船动力专项、大型舰船大功率蒸汽动力装置性能仿真与评估专项、声隐身技术专项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7项、其它各类重点项目共计28项,科研经费达1.2亿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该学科总体达到国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舰船特种动力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是舰船动力领域我国高校中最主要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之一。

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十一五”期间,投入建设资金近8千万元,建成了多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导航、制导与控制实验平台,在郝燕玲教授的带领下,一支创新能力较强的队伍斩获多项国家奖,培养了大批舰船导航技术高层次人才,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占据了国内外同类学科领先地位。5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以上奖项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内唯一从事海洋运载器导航定位技术研究的国家重点学科。研制的某装备系统代表了国内该领域的最高水平。

核能科学与工程学科———“十一五”期间,直接投资近6千万元,建设了包括高温高压摇摆热工水力实验台、虚拟现实研究系统、船用核动力全范围实时仿真系统等若干大型科研平台系统,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形成了由孙玉发院士、于俊崇院士领军,中青年教授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学术队伍。近5年,该学科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国防基础研究、国防预先研究、核能开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科研项目总经费7500多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5项研究成果已在船用核动力装置上获得应用,在核动力仿真研究方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学科已经成为我国核电领域最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我国高校中最重要的军用核动力科研基地。

完 善 布 局 整 体 升 级

在主体学科的重点带动下,学校紧盯国际学术前沿,瞄准“三海一核”领域重大科技发展和实践问题,突破原有学科界限,充分发挥主体学科牵引作用,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集中建设了一批异峰突起的新兴交叉学科成为新的生长点。

“十一五”期间,学校自筹资金7千万元加大基础学科建设,建设了力学、光学、材料学等学科,对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材料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平台进行超前布局和重点投入,引进组建了一批以海洋工程专家、美国工程院院士william.c.Webster教授,核动力专家吉川荣合教授、诺贝尔化学奖提名者冈本佳男特聘教授等学术大师领军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大力加强研究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在火箭发动机燃烧与爆炸、光纤传感技术及智能结构研究、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已形成了若干新的特色优势。

学校大力发展信息类学科专业,以满足国家“两化融合”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支持信息、软件、通信等学科发展,自筹资金建设了信息化建模与仿真、信息安全、纤维集成光学、舰船电磁兼容等一批先进的研发平台,在服务信息化上打造了新的特色。

在整合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学校根据学科学位点布局优化课程体系,注重基础,强化特色,突出学科交叉融合,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更新教学内容,着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特色专业体系。通过统筹规划和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共获得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和国防特色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14个,形成了符合我校学科发展特点、特色突出的本科优势专业群。

经过重点建设,“十一五”期间,我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导航、制导与控制”入选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核能科学与工程”等11个学科入选“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动力机械及工程”等28个学科入选省级重点学科(群);新增“机械工程”等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等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增“仪器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新增“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师均重点学科数从2005年的0.028增加到2010年的0.039。国防重点学科增加到11个,比“十五”期间增长57%。国防特色主干学科接近国际水平,解决“三海一核”领域国防科技的重大关键和瓶颈问题的能力,承担国家和国防重大任务、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的竞争实力,以及国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全面增强。学校所有国家级奖励均与“三海一核”特色学科紧密相关。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我校船海学科创新团队培养的博士共有6篇论文提名,占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获奖总数的55%。

回首“十一五”,在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设道路上的实践,让我们的信念更加坚定。展望“十二五”,一幅清晰的工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图谱,让我们的步伐更加矫健。

编辑:B_liangchunlong  审核:OldMan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