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我校校友叶聪驾“蛟龙号”挑战4027米新深度
作者
记者 唐晓伟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5103
更新时间
2011-07-22

分享

21日凌晨3点,我国“蛟龙号”潜水器在东太平洋搭载3人入水进行深潜实验。5点,成功下潜至水下4027米,突破了去年创下的3759米纪录。我校校友、首席潜航员叶聪再任 “蛟龙号”主驾驶。

作为潜航员团队负责人,叶聪需要熟练控制潜水器本体和机械手臂,对海况海流十分了解。对于此次5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叶聪说:“经过3000米级的试验,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5000米这个纪录,意味着更大的挑战。对此,我和其他潜航员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自7月1日起,作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由母船载运,从江阴启航,执行为期约47天的5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若冲击5000米水深成功,便可到达70%全球海洋洋底。

据悉,此次共有6名潜航员执行下潜任务,其中有3人曾经下潜过3000米海底。按试验计划,每次将有3名潜航员下水,6人轮番冲击5000米深度纪录。根据计划安排,“蛟龙号”将下潜4次,力争达到试验深度目标。

相比去年的3000米级海试,这次海试任务将更有挑战性:试验海区距离祖国大陆约1万公里,船舶单程航行时间达到半个月;海区试验环境相对较远,增加了海况的复杂性;5000米水深考验深潜器受压性能和通讯能力。据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研究员徐芑南介绍,“深度和难度是成正比的,随着下潜深度越深,通讯也将受到更大考验。海水的压力给深潜器的结构、材料等方面提出了很高要求。”

据介绍,国际上,对载人潜水器的试验采取分阶段进行的方式,我国是以1000米、3000米、5000米到7000米递增。美、俄、日等国家目前真正在使用的载人潜水器工作深度绝大部分在5000米左右。“蛟龙号”设计最大工作深度是7000米,如果5000米级海试成功,并且应用于实际,即进入了国际先进的行列。

编辑:张欣  审核:张欣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