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十二五”科技工作大会隆重开幕
“十二五”科技工作大会隆重开幕
作者
吴丹丹
摄影
王一勇
来源
工学周报
点击数
3112
更新时间
2011-09-19

分享

为期一周的“十二五”科技工作会议16日下午在启航剧场隆重开幕。开幕式上,一批自2009年以来在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重奖,奖金总额792万元。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面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顶天立地”科技发展理念,以优化科技结构、加强科技产出、完善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科技发展转型升级工程,着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基础、拓展特色、强军扩民、协调发展,努力为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加强大的科研支撑。

本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我校“十一五”科技发展的经验和不足,分析科技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十二五”科技工作思路和战略举措,讨论并形成学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坚定信心,引领全校师生为推进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而共同奋斗。

工业和信息化部巡视组成员、人教司教育处何兆展,谷焕民、刘志刚等全体在校校领导、院士、校学术委员会主任邱长华出席大会。机关部处、院系(部、中心)负责人、研究所(教研室)负责人、科研项目负责人、全体引进人才和教师代表参加大会。

校长刘志刚主持大会。

校党委书记谷焕民致开幕词。他说,“十一五”时期,我校科技工作跨越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学校三次党代会提出了科技工作“转型升级”的战略任务,面对“十二五”科技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就如何更好开展科技工作,他提出4点要求:

一是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成绩与经验,坚定科技引领发展信心。要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进步,认真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十二五”更加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更加有利的发展位置,坚信我们一定能更加出色地完成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二是要学习领会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科技特色发展理念。我们要紧紧抓住行业特色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国防特色发展优势,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保持我校“三海一核”领域的传统优势的基础上,要大力推进主体学科与信息类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服务国防现代化上打造新特色;主动适应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在服务信息化上打造新特色;积极面向国家和龙江区域发展需求,在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打造新特色;三是要贯彻落实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千方百计提升自身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促进高质量教育。积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参与产学研战略联盟,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大力推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四是要以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大力推进科技发展转型升级。科技工作在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总结过去的经验与成绩,继续实施“高端引领、集成优势”战略,遵循“强化基础、拓展特色、强军扩民、协调发展”的科技工作方针,大力推进“四个转变”,落实“四个着力点”。科技工作的“转型升级”关乎科技工作在“十二五”乃至以后的整体走向,关乎学校向建设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全局的成败,关乎学校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要切实起到“先行军”作用。

他最后强调,我校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宏伟事业又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要求把科技工作推向了新的前沿,也赋予了广大科技工作者更高的使命。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实现科技发展的转型升级,不仅是我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研究型大学在转型升级时期的必然要求。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承载全校师生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美好希望,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奋发图强,大力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发展转型升级,以优异的成绩为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一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在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高端引领、集成优势”战略,以及首届科技工作会议确立的“强化基础、开拓创新、强军扩民、跨越发展”方针指导下,着力构建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主体的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快速提升,科研保障条件建设成效显著,多项标志性成果成倍增长,较好完成了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进程中,涌现出一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工程研制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集体和个人。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潾代表学校宣读了《关于发放2010-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奖励的通知》、《关于对科技创新团队、科技管理集体以及科技贡献个人等奖励的决定》、《关于对2009-2010年度科技成果奖励的决定》。

学校决定:给予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杨德森同志成果配套奖,奖金人民币10万元,给予获201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李文辉等同志成果配套奖,奖金人民币20万元;给予获2009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一等奖王立权等同志成果配套奖,奖金人民币6万元;给予获2009年、2010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郝燕玲等同志成果配套奖,奖励人民币9万元;给予获2009年、2010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二等奖的段文洋等同志成果配套奖,奖励人民币4万元;给予获2009年、2010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类二等奖的李金等同志成果配套奖,奖励人民币12万元;给予获2009年、2010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安伟光等同志成果配套奖,奖励人民币4.5万元。

给予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等单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奖,奖励人民币182.77万元。

给予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等单位2009年度、2010年度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奖,奖励人民币110.7万元。

授予动力装置电控技术研究所、水声目标特性测试与控制技术创新团队、核动力与仿真研究中心、深海工程技术创新团队4个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奖,每个团队奖励人民币3万元;授予科技处、核科学与技术学院2个单位科技管理集体奖,每个集体奖励人民币2万元;授予在第六批索马里护航行动中表现突出的王成龙同志科技贡献特别奖,奖励人民币2万元;授予杨铁军、梁国龙、赵立涛、王立权、孙伟民、段文洋、苏玉民、张密林、张志俭、严浙平、黄少滨、王颖、尹航等13名同志科技贡献个人奖,各奖励人民币1万元。

对发表的人文社会科学类25篇文章进行奖励,奖金合计2.5万元。

此外,还对2010-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47个项目进行奖励,奖励金额总共391.99万元。

与会的全体领导为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颁发了奖金和证书。

副校长夏桂华以《强化基础,拓展特色,强军扩民,协调发展,努力为创建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加强大的科研支撑》为题做专题报告。他对学校“十一五”科技工作进行系统回顾,分析了科技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十二五”科技工作指导思想和目标,“十二五”科技工作主要技术发展方向,“十二五”科技工作重点任务。

他指出,“十一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坚持“高端引领,集成创新”的发展战略和“强化基础、开拓创新、强军扩民、跨越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七大创新计划,科技各项关键指标实现全面快速增长,基础研究能力和水平、承担重大项目能力、民品科研、产学研合作、成果和知识产权工作、创新团队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均实现跨越,形成了一批新的优势技术方向,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科技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同时,科技工作仍存在一定问题与不足。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树立以实现四个“转变”为核心的科技工作理念,即科技工作思路由“科技投入为重心”向“产出优先、兼顾投入”转变,科技工作重点由“需求牵引”逐步向“创新推动”转变,科学研究模式由单一项目组组建的课题组向团队及团队之间联合承担重大项目转变,科技管理模式由“学校统筹”向“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校院所有机结合”转变。

他指出,“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将以“强化基础、拓展特色、强军扩民、协调发展”为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总体部署和学校“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继续贯彻“高端引领、集成优势”的科技发展战略,通过“十二五”发展,科技工作要能够全面支撑学科建设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初步建成满足研究型大学要求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在主体服务领域内产生一批能够显示学校处于国内引领地位的若干标志性成果。

他同时指出“十二五”科技工作发展的六项重点任务:加速创新人才培养,优化引进人才布局;加强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改善科研条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加快成果转化与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施科研项目分类化管理;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他最后强调,“十二五”是学校创建研究型大学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科技工作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要全面贯彻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实施科技发展转型升级工程,加速实现四个“转变”,坚持强化基础、拓展特色、强军扩民、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同心同德,勇攀高峰,续写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发展新的辉煌。

开幕式结束后,将开始为期一周的院系科技工作座谈会、青年教师代表专题座谈会、研究所(教研室)负责人代表专题座谈会、科研院长(主任)专题座谈会,大会闭幕式将于23日下午举行。

编辑:coast  审核:小飞
视觉
新闻最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