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算机学院常务院长印桂生看来,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是最能体现学院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而如何以学科专业建设为牵引,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并使之“反哺”学科专业建设,给学院安上发展的“助推器”,則是计算机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近年来,学院举全院之力发展学科专业,取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申办了信息安全(保密特色)和物联网工程2个本科专业,并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取得了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形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特色鲜明的一级学科,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国家保密学院三个相互支撑的二级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四个本科专业的格局。推动“看得见”的学科专业格局形成的力量,源自学院多措并举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这个“助推器”。
学院紧抓基层学术机制改革的契机,根据学科方向和专业建设需求打造团队。“十二五”开局,学院进一步凝练形成包括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等6个学科方向,进行团队资源整合。针对方向打造团队,所有教师归位,改变以往部分教师的游离状态,使其“找到组织”,发挥“1+1>2”的作用。引进人才时,实行学术推荐的办法,由导师、相关领域的专家推荐。印桂生说:“如果应聘教师有相关领域的专家推荐,说明他具有一定知名度或联系网,这样的教师会较快进入角色,助力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引进后,放入恰当的团队中去,而不是‘散兵游勇’,从研究室的实验设备到带头人的引导,形成有机整体,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学院打造自己的品牌团队,在学科建设上提高知名度。学院利用近年建设的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的契机,紧跟国家重大需求,整合教师资源,组织教师重点攻关,形成合力,冲击国家重大、重点项目。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将信息技术与信息安全方向等在重点实验室做得出色的方向进行梳理,吹响围绕“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的“集结号”,进一步对科研队伍进行优化和梳理,有利于教师利用省级实验室的平台,理清学术思路。
计算机学院青年教师的比例占教师队伍的80%,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才有学院的明天。学院探索教师队伍培养的新模式,与国家大学科技园联合,建立软件工程专业的联合实验室、人才培养基地等,并建立“青年扶持基金”,以1万到5万不等的额度鼓励有一定研究基础但没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教师申报,并进行重点培育,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第三次党代会后不久的全院教师大会上,印桂生提出一条“硬杠杠”——在今后的职称评定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出国经历。学院积极与外国名校搭建“鹊桥”,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鼓励教师与名校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学院还建立起进修所在地的“合作库”,引导教师成为更有针对性的“使者”,使每次进修都为双方长远的合作桥梁添砖加瓦。教师刘海波说:“教师出国进修由‘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向‘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持久战’转变,效果好多了。”
“以学科专业建设牵引学院全面发展,以学科方向凝练为重点,以学科团队建设为着力点,全力推进师资队伍、学科建设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建设有鲜明行业背景特色的研究型计算机学院。”这是计算机学院的“十二五”发展目标与总体思路。对此,印桂生信心满满地说:“各项转型升级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教师是学院最可宝贵的资源,我们与发展目标尽管有一定距离,但并非好高骛远,全院团结一致,相信垫垫脚,目标就可以够到!”